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以上为摘录学者们对价值观的解释)。
这里首先推出来的应该是“客观”两个字,如果离开了这两个字来讨论价值观那就没有意义了,客观,它不包括自己,也就是说,它只是针对周围的事物而言。这里面有两个矛盾体:一,它所表达的是客观事物。二,是“一个人”对这些事物的看法。
如果要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首先就得有“一个人”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人”存在,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对事物的看法,那么,“一个人”的存在是不是客观存在呢?离开了这个人的存在又从何谈起价值观呢?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都有自己的主次之分,毕竟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就不同,男人喜欢观察女性,女性也同样会观察女性,可男性对于女性的观察跟女性对于女性的观察其角度肯定不同。在男性眼里,青春,艳丽,性感这是最好的观察角度。可在女性眼里,她们观察的角度主要是装束,修饰和风度。烟雨有一位老师是男性,他对于女性的观察就是从他个人的角度来分析的。也就是说,他对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很想把自己的理论灌输给别人,要是你接受了,那么,你的待遇肯定不错,要是不接受,他就认为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辩论。
每个人都会从价值观中建立自己行为的心理基础,它能够驱使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实践自己的观察。每个人的生活层次不同,他的价值观也就不同,因为价值观还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主次问题和轻重问题。男性把对于女性的拥有作为价值观的主要标准,可女性却把家庭和子女的拥有作为价值观的主要标准,层次和性别是价值观难以统一的矛盾体。
行为取向来源于人们对所观察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即使是本能也会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人类是食肉动物,从他出生的时候就充满着凶恶的本性,只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增加了对外界事物的观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在自己的价值观的驱动下实践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辨别何种行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可行的方案上来加以实践,从本性的凶恶慢慢演变为法律和道德约束下的凶恶。也就是说,不管人类怎么改,都改变不了他食肉动物的本性,他只是在某种外界的约束下变相地行使自己的本能,使之符合人类共同约定的规则。
上面这一段肯定会引来不少非议,其实不要紧,你慢慢的领略就行了,我可以说一些例子,比如:人类的祖先有过相互吞噬的社会,这种相互吞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动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区别,弱肉强食是动物界的真理,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相互吞噬的现象,简直是不可思议,可它毕竟存在过,只是由于人类的进化以及剩余劳动价值的出现,人类在相互猎取剩余劳动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规范,在物质的高度积累下改变了人类相互吞噬的这种本能,而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代替这种相互之间的吞噬,那就是对社会的统治和对物质的垄断。
人们在观察和分析这种对社会的统治和对物质的垄断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看法和评价产生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驱动人们去为之奋斗,所以就有了改朝换代,垄断和革命。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价值观是相反的,是会转换的。贫富不均也是同样的道理,穷人和富人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也是会转换的。所有的转换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也就是最近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底线,其实,已经超出底线了,就连精英阶层也深深感觉到这种危机。
价值观的冲突是人类存在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人非草木,焉能无情,这“情”字就是价值观的最好体现了。人们常常把这个“情”字看的很美,恰恰是这个“情”字把人类的相互之间的矛盾描写的淋漓尽致,要是无情那就没有人类了。“情”有一种结合体,那叫“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也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了,看到金钱“动情”,看到美人“动情”,看到权力“动情”,这就是对某位老师言论的最大讽刺了!
人类都是在观察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这种观察和借鉴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一成不变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把某种价值观作为固定的模式来认定,那是教条主义,日本人,美国人,中国人……任何的民族和人种都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把他们的价值观定义下来是违反常规的,恰恰有这种人,要把别人的价值观建立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下面,这,很霸权!
-全文完-
▷ 进入黑寡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