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印糕版—行将消失的木刻艺术金井清泉

发表于-2010年05月29日 上午11:33评论-1条

印糕版—行将消失的木刻艺术(约1450字)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我县的木雕版印糕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其工艺和民间雕版印刷技术一样,也是以家族传承或拜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随着科技进步,在我县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木雕印糕版,现已退出了食品加工业的历史舞台。 

上了年纪的人,讲到谁家的兄弟姐妹长相酷似时,会用一句“活脱脱像印糕版印出来一样”来形容。印糕版,旧时柞水人逢年过节、农闲时光或是相亲娶媳妇,通常要自制“糕点”作礼包,到后来,县副司和各供销社又开办了副食品加工厂,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印糕模型具,这种木刻的专用模具人们称之为“印糕版”。

通常的印糕版,长约一手,二三指宽,上面有几个凹凸不平的线条和槽印。花样多来自劳动和生活中常见的花鸟瓜果、牛羊鸡鹅、胖娃、鲤鱼等,也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因为木头时间一长容易腐朽,不易保存,所以流传至今的印糕版已经很少了,就连七十年代在供销社加工厂、县副司以及县食品公司工作过的师傅们,虽然都能说出各式各样印糕版的模样、形状和食品加工工艺,竟然没有一人能保留一件模具。

当年的印糕版可根据主人的喜好去定做或请师傅来家里做。这些师傅中的高手,可称为民间雕刻艺术家,寥寥数刀便能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惟妙惟肖的花样来,花卉果实概括为图案形纹样,动物夸张变形,如猪刻成球状,拱嘴朝天,煞是有趣,极符合乡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制做印糕,是女人们的事,大多是左邻右舍合起来做,一是归拢来的印糕版多,花样丰富,二是人多热闹人手足。

做糕点类食品,首先要将五谷杂粮磨成粉,拌入蜜糖、桂花、香油等佐料糅合成各色面团,再将面团在印模中一一揿实、刮平,然后将印糕版翻过来在撒有芝麻或干粉面的案板上拍打几下,“微型浮雕”就从印模中脱颖而出,再在平底锅内放满“糕点”,或上炭火子烘烤(炉火上置一平底锅,上面悬吊一块铁板,铁板上再生旺炭火的烘烤设备),或一排排摆在蒸架上,搁在灶房旺旺的火缸上蒸烘。在散发着烟火味的香甜中,女人们边观赏,边品尝,其乐融融。小孩子们会去挑来好看的印糕往嘴里塞,还要把衣兜装得鼓鼓的。不管是谁家的,都不会计较。

在木制印糕版的鼎盛时期,家家户户做糕点不仅仅是纯粹食用,更多是为了各色各样的民俗活动,例如喜事、丧事、祭祀、踏青,或是逢年过节。不同场合都有它应景的木糕版,譬如栩栩如生的元宝,是用来求财的;枝开叶散的树形木糕版用以象征多子多福;还有猪头形状的印糕版,做出来的团子替代真猪头用作祭祀等等。时至今日,木制印糕版已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现在的印糕版,不管是木头还是塑料、不锈钢,早已单纯地沦落为一种工具,至于做出来的糕饼上会有什么花样或字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印糕版里有着丰富的并且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倾注了几百年来朴实的柞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种传统纯手工工具即将悄悄隐退江湖,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和金属制成的印糕模。整理本文时,对于印糕版的来历、工艺、种类、纹饰、寓意等等,一时尚未探出究竟。至于什么时候这种精致的、古老的、吃的艺术能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继续迸射出璀璨的光芒不得而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飘香的木刻艺术会从人们的视野中完全消失,就在这“飘香的木刻艺术”即将消逝之际,幸有朱老先生为我们揭开了印糕版这一古老手工器物的神秘面纱,让我们面对几枚不起眼的木刻印糕模具,再现孩童时的天真和浪漫, 我想它曾经带给我们山里人的香甜喜悦会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井清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作者对古代文化当真家藏万贯。这木刻艺术竟是深知如此详尽。使人敬佩!问好!

文章评论共[1]个
理野-评论

问好作者,感谢对杂文版的支持,周末愉快!at:2010年05月29日 上午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