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周密的《齐东野语》,有一则云:
邕、宜以西南丹诸蛮,皆居穷崖绝谷间。有兽名“野婆”,黄发椎髻,跣足裸形,俨然一媪也。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已下,有皮累垂盖膝若犊鼻,力敌数夫。喜盗人子女,然性多疑畏骂。已盗,必复至失子家窥伺之。其家知为所窃,则积邻里大骂不绝口。往往不胜骂者之众,则挟以还之。其群皆雌,无匹偶,每遇男子,必负去求合。
此所谓“野婆”者,吾乡谓之“老辫婆”。记得小时候,每到晚来啼哭,母亲哄我入睡,便用“老辫婆来了”恐吓,于是收声入怀,安然寻梦。至于“老辫婆”的可怕,母亲的描述,自不及周密的“野婆”生动,但已足令两三岁我感到恐怖。“野婆”有张辽止啼的功效,是现在才知道的。
而今,自己早为人父了,回想对孩子的教育,实在没有从上代那里传承下什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诸如开门揖盗之类的,只记得对女儿讲了一个大鼻涕和癞头疮吃饭的笑话,让女儿解了一回颐。其他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都是由女儿自己买书看的。不知道她能记得多少,又理解了多少。但有一点,女儿是没有“怕气”了。无畏,让孩子心灵充满快乐,本来是好事,但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无畏的女儿,现在我感着教育的困难了,因为他们失去了感恩之心,私欲无所顾忌地膨胀着。家中所有的东西,她都以为是自己的,随便把玩破坏;而父母或别人想要动她的东西,须看她脸色行事,否则就翻脸。这种自私孤僻性格的养成,我觉得是“无畏”教育缺失的结果。我让女儿“畏”的办法,是打与骂,但因为缺少“老辫婆”之类震撼心灵的效应,是外部强加,不是内心认同,所以收效甚微。加上其他因素,现在我还敢施以打骂之畏的,“缩减”为女儿做作业一事了。其他方面,诸如礼貌、待人接物等,虽觉其意义重大,却不能施畏,仅以“宽”不以“猛”了。
当然,如果世道是公平完美的,让孩子内心对世界充满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了,可惜,世界本来是残缺的。这不,今早看到一条新闻,说海外一些高校拒收“china one”,虽然理由是china one(中国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差”,但我想,差的恐怕不仅是独立能力,自私孤僻,缺乏团队精神,是长江大学几个学生联手救助溺水儿童也掩盖不来的事实。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我想,让孩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即敬畏自然,爱护环境;敬畏道德,忠恕待人;敬畏传统,热爱文化),是有现实意义的敬畏教育。
2010年5月27日于党校
-全文完-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