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层峦叠嶂,它的巍峨,它的茂盛,它的果实累累,更喜欢它的内涵和赋予生命的意义。
难得一次机会,和朋友们一起攀登少室山,姑且不说山势陡峭,看那漫漫山路,便已敬而生畏。初夏的阳光,和着徐徐的山风,把一路颠簸的疲惫一扫而光,许是爬山的欲望的驱使,那曲径通幽的山路,在我们的脚下开始延伸,陡峭,坎坷起来。一路走来,便是叫不出名的花呀草呀树呀的,已足以让我们左顾右盼了。不知爬了多久,透过密密匝匝的丛生的树的罅隙,隐隐约约便又是一番天地--便是那朦朦胧胧的山岚了。忽然想起唐 顾非熊《陈情上郑主司》诗:“茅屋山岚入,柴门海浪连。” 的佳境来。于是,一路攀爬,一路观望便成了我们最有力的驱赶疲累的动力。
羊肠山道上铺满了久积的树叶,树叶的下面暗藏着带有棱角的石块,石块有活动的,有镶嵌的,一不留神,便把脚挌的生疼。小道的两旁长满叫不出名字的树,各种树的高度不一,但却疏密相间,一律的绿,一律的洁净,一律的充满生机。看起来这满山平静的森林,其实最能展现生命的灵动,需要阳光和不需要阳光的枝桠分占不同的空间,它们互相提携,互相搀扶,互相给予,于是成就森林的博深。我忽然想到我和朋友们,我们虽然之前互不相识,可在这辽阔的山的森林里,却能前后呼应,彼此牵念,以致忘却石块带来的苦痛,忘却生活中的烦扰,忘却人与人之间的劣根性。
沿着曲折的山道,我们拾阶而上,便是年轻的青春也开始觉着疲累,可是,更高的那座山才有我们的目标,显然坚持才是我们最后的胜利。是的,没有退路,森林是博深的,会让你在瞬间失去方向,只有向前,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才会有出路。一如我们人生,便也要有前进的航向,在前进的途中,无论遇到海啸还是暗礁,排除困难,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登到“峰顶”。才能领悟:“一览众山小”的大气和极致。
虽然到了正午,太阳的温暖尽释,气温开始升腾,阳光下的行者早已汗流浃背,而行走在森林里的我们,则被天然的的凉棚护佑,只在稀疏的枝桠间感受阳光的存在,直到夕阳将下时,我们终于重见天日,居然忘记我们在森林行走的时间,便不顾一切的扑向塔林了。只见塔的形状各异,高度相近。仔细的辨认,又觉它的层次不一般,最高为七层。便有导游讲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徒的来由。这里的七级便是塔的最高层了,也是僧人对佛教的最大贡献的昭示。对佛教贡献最大的僧人才能享受到七级塔的待遇。七级塔也有所区别,有共用的,也有独用的。共用的便是不带徒弟的有功僧人,独用的便是最好的师傅了。
离开塔林,便是少林寺的全景了。且不说建筑的雄伟,便是立雪亭和藏经阁两处早把我吸引了。传说,二祖神光跟随达摩来到少林寺后,达摩在立雪亭处面壁,一天夜,天降大雪,雪没双膝,神光仍双手合十,肃立雪中不动。达摩问甚故,神光说:"请祖师传授法器衣钵。"达摩答道:"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其意,抽出自身携带的戒刀,砍掉自己左臂,鲜血飞溅,染红了满地的白雪,感动了初祖达摩,于是收其为弟子,传衣钵、法器于神光,并取法名"慧可"为禅宗二祖。后人为纪念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改达摩亭为立雪亭。
还有藏经阁的藏字少了几画,赵朴初在写时故意少写的,原因是藏经阁的收藏不全,激励广收天下经文,以饲藏经阁,推广和传播佛道。
我被“神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慧及赵朴初的半杯水的态度感动了。我忽然想到生命的历程,我们无法拒绝生命中的许多诱惑,不停的探索看似捷径的方法,以期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结果总是一败涂地,于是开始愤愤不平,抱怨命运不济,而不去寻找失败的原因,其结果或失去自信半途而废,或萎靡不振一蹶不起。其实成功离我们不远,只要再坚持一下,再谦虚一点,便指日可待。
夕阳开始西下,离开少林寺环顾四周,只见四面环山,山上丛林茂密,群山山峰高低错落有致,远近相扶相依,这生命中无以言表的胜景,把我从浮躁徘徊的的境地拉上希望的岸边,教我向着人生的巅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全文完-
▷ 进入刘丽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