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让他发现天下之小。
遥想当年,老先生登上山巅,“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好一副君临天下的气概。这位老夫子,没料到自己的才情、智慧和三言两语成为中国历史大脉络中的枢纽,左右着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他在把泰山踩在脚下的同时,顺便也踩出了道德、器物和制度,流播千年华夏。
辛稼轩需要一座妩媚的青山,让他感到自己跟山相像的“情与貌”。
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将军,落魄至和青山调情,想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但是,他最终爱上了青山,直到有一次面临山的巍峨雄浑,他难以自禁慨然赞曰:“如对文章太史公。”以司马迁的《史记》来比喻山势,真是非辛弃疾不能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辛稼轩一生中对青山唯一的“反动”。
而我,只要一座敬亭山。
这山可以不美丽可以不耀眼,也并不屑于邀多人共赏,只象清寒暖胃的小菜,不是知己不与尝。像宝玉初见黛玉,不见眉眼,不见肌肤,只神情恍惚地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他又解释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说实话,敬亭山是最没有特点的山,不高,不秀,不险,无水,无庙。但是从敬亭山回来的人们,对李白的佩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人家并没有说山多么雄伟秀丽漂亮呀,只是说相看两不厌,就像说一个人,长的不讨厌,并没有说长的好,没有一点责任,我们非觉得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我仿佛看见这个爱说大话的老头在看着这些登山的人得意的笑。有句话说“是名士,真风流”,敬亭山就是山中的名士。感谢李白铸造了敬亭山,感谢敬亭山留住了自然。
粗粗一看,敬亭山只不过是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遍访名山大川而见多识广的“二谢”和李太白却为之竞相折腰,似乎没有道理;细细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诗人的眼里,世间万物本来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主观情思而变化万端的。喜欢就是喜欢,喜欢一样东西本没有太多的道理——其实,这大概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寂寂空山,寂寂旅人,似乎都被这个世界遗忘了。静谧的山,寂寞的人,面面相觑,相对无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此,敬亭山就在唐诗的菁华中定格,并且穿越时空,叩击着后人的心弦,召唤着行色匆匆的旅人——
白香山来了,杜牧之来了,欧阳修来了,苏东坡来了,文天祥来了……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这里就积淀起深沉的幽思,洋溢起浓烈的诗情,终于蕴积成了一座厚重的“江南诗山”。
于是这一场生命,荣也是好的,枯也是好的,响也是好的,寂也是好的,有风的时候它是好的,无风的时候垂头静默,它也是好的。我和它相对的时候,它是好的,我走了,它寂寞着,还是好的。来的时候自然是好的,它去的时候,因为来过,活过,爱过,恨过,亲过,仇过,痛过,快过,也是好的。到最后安详着,自在着,彼此欣赏着,是最好的。
有一首现代流行歌曲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山风阵阵,逆着光,屏住气,老爷子说,是的,我是在这里,等了你一千多年了,终于等来了。
-全文完-
▷ 进入新月娟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