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云:“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教训正俗,舍礼何为?和谐社会,礼仪先行。”诚然,我们在日常行为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礼仪吧。
何谓礼仪?一般地说,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受到各地区,各民族的宗教,历史,风俗,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文化渊源的礼仪之邦,享誉于海内外。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闻名遐迩。“中国有礼仪之大,有华章之美,故名曰‘华夏’”。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大致萌芽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经历夏,商,周三代的修缮,传说周公制礼后,通过儒家学者的完善,形成了《周礼》,《仪礼》,《礼记》所构建的一整套礼仪体系,直到汉唐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
一般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将周礼发扬光大,推及到全体民众,创建了影响后世的儒家礼学体系,即《礼记》中所说的:“‘六礼’,‘七教’,‘八政’”也。所谓‘六礼’,即冠,昏(婚),丧,祭,乡,相见。‘七教’,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即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得以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古人有“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乱)”的说法,由此可见,礼仪在古代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一切行为的准则。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的礼仪,必须先明确“礼”的深刻涵义。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泛指礼貌和礼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具有多重意义。古人对于礼的释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则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 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其二,礼是治国的纲常和根本,尤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礼仪。《左传》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国语》中有:“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中有:“为国以礼。”《礼记》中有:“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其三,礼是法度之通名。清代著名学者纪昀说:“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行政法等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可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法也,有本有文。”‘本’就是指礼的精神和原则,一般地来说,礼的精神和原则是指“道德”,“有序”,“适度”,“谦让”等。
其四,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其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于文学,艺术等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礼就是这一切的根本原则。例如,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我们称为“礼制”,“礼教”等;作为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和惯例而言,我们称为“礼节”,“礼俗”等;作为个人修养,我们可称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称为“礼让”;作为道德伦理的礼仪,无所不在,“国无礼则不正”,又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等。因此,礼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其五,礼就是道理。古代的统治者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国。孔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广韵》中有:“礼,体也,得其事体也。”指的就是道理,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法则。
其六,礼就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我们在读某些经典著作,例如《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其中常常出现“礼贤下士”的字眼,这个礼就是指尊敬和敬重的意思。” 《礼记》中有:“勉诸侯,聘名士,礼贤也。”《吕氏春秋》中就有:“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
其七,礼特指礼物也。例如,我们常常说,“礼尚往来”,就是指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孔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其中的礼就是指礼物也。
其八,礼指为了表示敬重或隆重而举行的庆典仪式。一般来说,所谓“五礼”,即吉,凶,军,兵,嘉,指的就是具有一定规模,规格,程度的仪式,以及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古代的人们将礼看成是高于一切的。认为是“天地人”三才统一的规律和秩序的总称。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只要抓住了礼,就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对于老百姓而言,守礼合法,就是最大的本分。
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仪”,即仪式。
其一,仪指法度,准则。《国语》中有:“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诡仪也。”《管子》中有“怯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中有:“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中有:“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其二,礼节,规矩。《晋书》中有:“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其三,仪式,仪典,仪礼。《仪礼》中有“三礼”之一。
其四,容貌,举止。《诗经》中有:“令仪令色,小心翼翼。”《梁史》中有:“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
其五,礼物。特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总而言之,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客观地说,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我们在研究国学的时候,一定要提倡“拿来主义”,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含英咀华,扬长避短,批判地吸收。
然而,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封建专制以后,中国传统的礼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伴随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许多现代礼仪方式,就是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例如,人们见面时通用的文明仪式,即“脱帽,鞠躬,握手,鼓掌,递接名片”等,逐渐盛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进一步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封建礼教制度,一些新青年强烈地抨击着“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追求真理,憎恶黑暗的旧社会,从而开辟了中华文化近代历史的崭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在“双百方针” 的指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礼仪文化进人了移风易俗的新时代,人们过上了真正的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改革开放为当代青年礼仪文化建设开拓了美好前景。为了适应新型人际关系交往的需要,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思路,1982年元月,全国总工会,妇联,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伦理学会等部委联合发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从此,一种新的礼仪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近年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从而,提升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热情。朋友们,为了弘扬祖国文化,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在国学领域的天空下自由地翱翔,为了实现祖国文化事业的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