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农事歌谣之种秧黄马骊牛

发表于-2010年05月16日 下午5:41评论-2条

故乡没有河流,只有大大小小的溪流。春天一到,小溪流便从高高低低的山峦上泄下来,在田洞中汇入一条较大的溪流。春水发涨的时候,那条大溪流装它们不下,只好看它们溢向田地干着急,春水平缓的时候,那条大溪流就欢快地拥抱着它们,留下一路古老的歌谣,一弯一拐地往北伸去。

这时候洞中的田地是一片花的海洋,绿的世界。开花的是油菜或草籽,长绿的是麦苗或蔬菜。秧田还没整呢,人们就优哉游哉地在各自的田地里转。花色和绿油原本是不醉人的,但置身这样的境界却是没有不醉的道理。待等那溪流的水哗哗地响,像是在吹一只号角,人们才从那朦胧的境界中醒悟过来:应该整秧田种秧了!

早先整秧田的功夫颇有讲究。那秧田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就赶着牛把它犁开,名曰“倒冬”。开春了,人们就又赶着牛,把那倒冬的秧田再次犁开,这次叫“抄田”。然后就分别是“打批”和“耙田”,这工序看是两道,其实就是一样,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打批用的犁耙齿疏,只是把抄田后的田泥块搞得再烂些,耙田用的犁耙齿密,耙田后的田泥就非常的细腻了。最后就是滚田了,滚田的人站在滚子上,吼着那牛拖着滚子向前冲,一亩田滚下来,那田泥早就是泥浆了,那人呢,穿的衣服也早就被泥水画满了不可名状的图案。接下来人们还得动手把秧田弄成条块状的畦,再把畦上的泥浆用板子平整好,一亩秧田才算真正完工。

如今整秧田早没了那样的麻烦。一台耕田机下来,不消两道功夫,那秧田的泥比原先的还烂,人们只需稍加平整秧田就成型了。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种谷,也由原先的种谷谈开去。过去搞了一个“温室育秧”,目的就是为了赶季节。那时候先是盖育秧棚,用砖做几个柱子,支上几根檩条,然后盖上塑料,育秧棚就像一个大水泥筒。棚的外面挖了一个灶,烟囱埋藏在育秧棚的地下,热腾腾的烟雾穿过育秧棚,从另一边冒出来。把选好的谷种用水浸了,装进育秧盘,放到育秧室里。灶里着上火,控制着育秧室的温度。人们时不时地背上喷雾器,进育秧室往谷种上喷洒些水,就可以等着出秧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用木桶把种谷浸上几天,等到种谷吸足了水分爆开了口,就均匀地撒到秧田里,然后也盖上薄膜以保温催芽。最后剩下的事就是秧田管理了。

如今的播种自然也是免了原先那些麻烦,只把种谷用蛇皮袋装了,浸在水里,几天后把它撒在秧田里就行了。

这样一对比,我们反倒糊涂了。搞不清楚现在是进步了呢,还是倒退了?反正现在的粮食产量比原先的是提高了好几倍。这大概是因为种子的缘故。所以,袁隆平先生坐什么高档车都不为过。

那时候农事一忙,各家都有亲戚朋友来帮忙,田洞一派热闹和繁忙的景象。现在的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田洞里显得很寂寞。寂寞之中就是那些苍老的喘息,以及由喘息带起的秧田水纹的波动。只有当那水沟里的青蛙探出头来,时不时地叫上几声,才给这寂寞掀起几丝生机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马骊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山村,田园,抒写了情感交织的生活。
故乡,亲人,年年岁岁,耕耘在原野上……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文章,问好朋友!at:2010年05月16日 晚上8:51

黄马骊牛-回复感谢你的支持! at:2010年05月17日 中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