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文?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个名字,就连巴金也表示“我实在讲不出来”。没办法到百度里搜,还果真搜出了“散文”这么一个“词条”。可见百度是财大气粗,别人“讲不出来”的东西,它却能洋洋洒洒讲出几箩筐。
“讲不出来”的东西最好是不要作经院式的考证和学究式的研究。
其实,以我泱泱大国数千年的文化,那“散文”是自先秦以降就汗牛充栋的,而“散文”这样一个名称,早在宋代就已经见诸纸竹。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黄庭坚诗文时,就曾点到“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同是宋代的王应麟,在《辞学指南》里,更以“散文”“四六”之名区分文体。不过那时候,“散文”只是属于一种语言形式的规定。真正意义上的“散文”,那种游离于小说,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学艺术,完全是近现代的事情。
百度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愚以为,“散文”其实就是美与自由的象征。读那种经典的优秀散文,我们会受到至真性情的熏陶,智慧哲思的洗礼,会听到痛苦与欢乐的倾诉,花开与花落的声音,我们享受了一道美的盛宴。
红尘喧嚷,人生繁杂,心灵寥廓,诗歌以情意之恣肆,吟风叹雨得传颂;小说以故事之奇妙,叙悲欢离合登大堂;戏剧以舞台之优伶,活灵活现入雅室。散文呢?无论是“赶路的人生”还是“散步的人生”,无所不在,无处不涉,你完全放开了手足,解禁了牢笼,上天你可以与吴刚对饮,入世你可以与帝王齐驱,情深时你泪流满面,阳光处你快马加鞭。片槠寸纸,你或大言不惭,或细语滔滔,你因感而思,思后薄发,道不尽沧海桑田,写不完人间烟火。
散文切忌花枝招展的包装。你如果把心智耗费在华丽的外表,你那“本质的感觉”就必然被魔煞得不伦不类或者弱不禁风。“本质的感觉”来源于你的天性,体现着散文的骨骼,精神,智慧和灵魂,它形成于你内心对于万事万物的灵犀般的闪念,更形成于你在人生苦旅与命运沉浮的进程中,由于禅悟的灵动所得到的心智精华。抖落了负累的文字之后,你追求的品位是高尚的,你展示的境界是雅致的,你的灵魂与肉身相融合,得到了永生。
这便是“美与自由”的双翼,使得散文如“红烛”般缠绕着情爱之泪而创造光明的燃烧,亦像万籁俱寂的火山默默无闻地积聚着精神的力量,等待时机升华成瑰丽的华章。
然而时下这散文的双翼,多少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地折损。散文似乎成了冰山的一角,褪尽了铅华,也失去了光泽,不仅优秀的散文作家越来越少,而且有思想有艺术的散文精品也日渐稀罕。精神的重建正在被物流的欲望所取代,散文面对人类命运的乖张,自我灵魂的迷茫,社会进程的颠沛,表现木讷,迟钝和无动于衷。而原本属于散文的那种别具一格的文笔与辞藻,我们的感觉是越来越生疏了,好像许久缺乏了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显现出营养不良的样子。充斥眼晴的是那种美丽但苍白无力,潇洒却贫乏困顿的文字,但就是这些文字,遏制了散文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愚忝列学人,业余时也喜欢舞文弄墨,对散文的如此遭际也曾痛心疾首,但终归江郎才尽,回天无力,只好望洋兴叹。然而希望留存在心底,和诸多同仁一道,不敢让散文的情思,现实的律动,精神的提炼以及个性的脉搏轻易地消失。
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文学体裁,它的价值却并不是边缘性的。黑格尔老人在《美学》里提出了“从史诗时代到散文时代”的命题,揭示了社会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当今中国正是处于一种转型时期,思想,精神,个性和格调,比之古典来得更活泼,更张扬,更有生命价值,因而散文也就随之更有展示的空间和发展的土壤。
散文以万物为友,以造化为师,因为着上了“美与自由”的双翼,在新文学的天地里必将流芳溢彩,我们抬眼望去,看到了一片灿烂的星空。
-全文完-
▷ 进入黄马骊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