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6时,文友相约在县城“阳光酒店”,赴宴。5点20我离家而行。我住老成大路旁(即迊春道旁),途径通达东路,穿过了西岭大道,我便缓步向甲子路走去——阳光酒店就在甲子路旁。
我刚走到离“质监局”不远处,便见迊面来了一辆老年车。我走从北向南的右边,老年车走由南向北左边,所以是迊面。骑车的是一位老大爷,身体健壮约六十上下,穿着朴素却很干净。车后面的坐椅上坐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这个男孩,不是他的孙儿,便是他的外孙。我俩之间的街道右边放着三个深蓝色的垃圾桶,离我约有十来步远,离老年车约几步远。桶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干约一围,尽心尽责地为三个桶遮风蔽雨。桶边四围的地上无一散落在地的垃圾,向人们展示了这个文明城市的风采。
老年车来到垃圾桶旁,紧依第三个垃圾桶便停下车。左手放在垃圾桶上方的边上,用右手仔细地在垃圾桶内寻覓着。出自写作的敏感性我故意放慢行走速度,观察老大爷。只见:他在桶内用右手熟练地翻动着桶内的垃圾。那样子,宛如我在给学生上音乐课时,双手弹着风琴,右手熟练地敲击黑白琴键,为学生弹奏优美的乐曲。弹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这右手弹奏出的音符,借托着我的希冀,也借托着我对学生期望。而我之右手又何尚不是在寻觅,寻觅我所需要弹奏的黑白琴键。
于是,我上前善意地说:“老哥子,你己这么大年纪,该休息了嘛!”
他抬头看我一眼,笑着回答:“反正无亊,顺路捡点垃圾卖,也是好亊啥!”
“你真是想得用到。”
“谢谢你的夸奖。唉,天下父母心嘛!”
这位老大爷也与我一样。他有他的希冀,他有他的期望。不同的是:我们方式不同而己。如今,温饱问题,己不是问题。他绝不会靠捡垃圾维生,方能不缺一日三餐。我想:他一定是儿孙滿堂,安享天伦之乐——欢度晚年。老大爷身着白色衬衣,黑色下装;那个小男孩身着红白相间的校服,系着红领巾。手中拿着一块米花糖津津有味地吃着,边吃边向前边看。从他那专注的神情可以推断:他也在寻觅着什么。或者是在寻觅他的小伙伴,或者是在寻觅是否会有卖小吃的能在这里出现,爷爷能再买点给他吃。这是他极其简单的希冀和期望——放学后,只要能吃上点零食就滿足了。
作为大人与小孩的希冀和期望是截然不同。大人有更高级别的希冀与期望,有时是奢望——这山看到那山高,不知滿足。我任教时的希冀是能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我的期望是弟子们都能成才。这位捡垃圾的老人,他的希冀是:能为家庭增加点经济收入——将丟弃的有用资源重新拾回来,为社会作点贡献;他的期望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儿女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这时,我忽然想到即将来“阳光酒店”来赴宴的文友们,他们不是也在寻觅着自己有的希冀和期望吗?他们的希冀是是能写出文章、发表作品;他们的期望是自己的文章能为精神文明建设作点贡献,或者能挣点稿费改善家庭的生活。
这样看来,我们大家都有各自的追求。都在想寻覓自己想寻覓到的希冀与期望。
我想:拾垃圾又何耻之有?
-全文完-
▷ 进入方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