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在场主义?立风

发表于-2010年05月11日 早上8:21评论-4条

今年春在乐山《三江潮》年会上遭遇眉山的“在场主义”散文。乍听之下有点好奇,面对“在场主义”的新鲜说词我不禁脱口问道,怎么去了解它呢?在场主义的领军人物周闻道告知,上网输入“在场主义”几个字,后面就搜索出一长串与之有关的词条和报道。凑巧之前读过李小平的诗歌《读史,吕不韦》中有一番“在场”和“不在场”的追问,探讨的是历史的真实性。那么,这个“在场主义”又是个啥名堂呢?

认真阅读发表于2008年4月5日的《在场主义宣言》后,我感到如果在场主义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他有主张,想必是不错的。可是它“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的历史使命”就言过其实了。毕竟“中国散文”这顶帽子太大,如果只有一尺的头,怎么能顶八尺的帽子呢?

在场主义认为,在场主义散文就是去蔽,敞亮和本真的散文。在场主义的“去蔽”是最革命的理论,完成了从语言到内容的“去蔽”。去蔽后的语言是“存在的领悟和自语”,是“对混沌之物的第一次命名”,而不是“既有意义的重复再现”,也不是“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概念化词语、抽象说教——一切语言的病理。”而在内容上,在场主义除去的是历史、哲学、神话、传记、宗教、民俗、文学批评、小说叙事和诗歌技巧等对散文的遮蔽。在场主义认为,去蔽后的语言才是本真的语言,用这种语言介入现实,描述作者个人经验的在场来完成散文自身的纯粹,以便趋近写作的终极价值:自由和真理。

显而易见,“在中国散文的大混乱的危机中宣告出场的”,“披挂着朝阳出场的”在场主义,去除了各种各样的遮蔽就只剩下一块瘠薄的土地了。而就连这样的划清界限种植的也不是独家的植物,而是移植的他山之石。在此,我以为“在场主义”其实就是十九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存在主义”的延伸和投影。

再来看“存在主义”。我依葫芦画葫芦,存在主义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哲学倾向和生活态度,它关注自由的个人在荒谬的或无意义的宇宙中的有或存在。著名的存在主义倡导者是法国的萨特和德国的海德格尔。而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他指出“任何思维体系都不能解释个体的独特经验。”在场主义主张的“纯粹的介入”,强调“个体经验的直接性和敞开性”,就是对西方存在主义的解读语言。这样的拿来的理论谈何颠覆性?谈何为”中国散文立论“呢?

依靠大量愤慨的煽情的情绪激荡于胸的《在场主义宣言》,显露出一种功利的需要被命名被认同的紧迫感。这恰恰是文学,乃至整个学术最为匮乏的精神土壤。土地不能因为饥荒,就胡乱清除或者随便种植。若是自己的爱好和选择也就罢了。可是拉大旗帜就能为散文挺胸跨步了吗?顶多扯人眼球,让路人多看两眼而已。文学始终要以作品本身说话,而不要太在意究竟穿的什么衣裳,如果是美的,就是乞丐装也难掩丽质。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钟情于散文创作?不就是因为散文的形式之“散”,囊括杂文,随笔,文论,书评,回忆录,小品文等;不就是因为散文的内容之“散”,既是自己的经历,也可探索与个人经验没有直接关系历史的,自然的,宗教的,政治的等问题。而在场主义的去蔽,不仅不能使散文纯洁和挺立,反而陷入某种悖论式的困境。

纯洁或者说敞亮都是一种美好的期许,但是它对世界对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一种天然的敌视。现在很多作者不是文学语言的问题,不是本真和敞亮的问题,而是光顾着“阅读自己的生命”,而没有开放视野,海纳百川,豁然贯通或者吐故纳新的问题。我们的文学,既需要在场的介入,也应有不在场的飘逸。文学作品不是产品,最忌讳指齐划一,就文学的个性和风格来讲,是拒绝流派的。写作和做学问的态度其实一样,都应该张扬“独善其身”,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犹然在耳,他层层分析的“主义”之害,我深以为然。在这个喧哗的年代,平庸的文坛昭然若揭,看“在场主义”的沸腾,看势利的出版社,看堕落的我们。

2010-5-9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立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如今文学流派纷杂,又层出不穷。无论什么流派,宣言与名字,并不代表什么,要看内在。一味在炒作上下功夫,并不可取,因为,垃圾冠以凤冠,是笑料。富当惠泽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做人应该如此,做别的,也应该一样。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4]个
一叶飘空-评论

感觉liat:2010年05月15日 早上9:32

一叶飘空-评论

感觉立风是一个过于理性的女子!at:2010年05月15日 早上9:33

立风-回复谢谢一叶又来看我,你的诗很唯美。我把你这种批评当成表扬哈,这证明我的思辨力在成长哦。最近在写一组诗《在夏天想念淑玉词》,也祝你笔健,夏安。 at:2010年05月21日 上午11:04

一叶飘空-回复期待中。。。。 at:2010年05月26日 早上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