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佛山已经有四年了。
感觉上西樵山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只是经过,但是每每看到那尊身高61.9米观音法相时,内心深处的纤尘、阴霾,似乎霎时被观音的仙露洗去,无比清爽。
西樵山位于广东省南海市的西南部,地处广州、佛山、顺德、江门、高明之间。这里自然风光美仑美奂,山上72峰峰峰皆奇,42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西樵林深苔厚,郁郁葱葱,洞壁岩缝,储水甚丰。古人赞云:“谁信匡庐千丈瀑,移来一半在西樵”。 自然的美景加上古朴的民风民俗使得文人雅士趋之若骛,旅人游子纷至沓来。这里既有“南粤理学名山”的雅称,也因高雅观音文化而闻名。
五一劳动节,我和家人专程去西樵山,临上车时,母亲嘱咐,去拜见观音别忘带上香烛,又问一句,是穿平底鞋么?几乎天天跟母亲通电话,但从来没有这样甜心的疼,孩子倒是洒脱,对着电话里的外婆愉悦的答应,要乖,要做好孩子,我也快乐地和母亲说再见,从来不知道做一个母亲是可以一面流那样热烫的泪,一面仍可勉强拼出那样温甜的声音。
我跳上车,一句话也没说——不知该说什么,上天为鉴,所有的人都对我太好,我永远不能偿还,多甜美的欠负!不是“常恨此身非吾有”,而是“常喜此身非吾有”,一股幸福和着酸楚的滋味迅即在心头弥散开来。
因为是节假日的缘故,像我们这样拖家带口出游的家庭特别多,少者是春情萌动,趁机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老者名谓烧香拜佛,实则“借佛游春景”。 佛教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
也许因为佛教是比较开放的宗教,去佛寺瞻仰的人,只要购一把香烛就可进去随意乱逛,没人管你是真礼佛乎,抑或是看野眼乎;是诚心诚意有所图乎,或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挑刺找毛病乎。这种相对宽松的气氛造成了西樵总是川流不息,看着观音神像前香烟缭绕的火爆,真令人有不胜唏嘘之感。我虽然对观音无所求,但是,也未能免俗的给观音恭恭敬敬的上了三柱香,只是人还未离开,工作人员就马上将烛火弄灭撤下。因为香火太旺,以致于尽管灭火机就在边上一字排着,也不得不小心看护,着起火来任什么菩萨都不管用的。
拜别观音,猛一回首,看到一个身穿短裙的女子正娉娉婷婷的上了最高的那层台阶,我注意到那女子穿了一双高跟鞋,正想赞一句,老公拽了拽我的胳膊,低语道,看看,走光了吧,来这种地方也不知道穿得庄重些。
原来那女子的短裙怎么也挡不住春光外泄,我莫名的为她羞愧了起来,仿佛穿得不庄重的那个人是我,假如观音有灵,她是否也会为之脸红呢?
感觉里现在去佛寺烧香拜佛的人比过去多多了。我望着这些善男信女,常常会陷入沉思:要是神佛有灵,怎么会受得了这样的烟熏火燎?现代人心浮气燥,早已不存心香一瓣、心诚意到的观念,只顾得在这场烟与火的较劲中胜过别人,让天上的神灵能将福祉降临到自己头上。这就好比凡间的送礼行贿一样,你送我送比着送,价码越抬越高。显然,求神拜佛,早已成了另一世界里的现金交易:投资是为了回报,比起升官发财、趋利避凶的大目标来,烧几股香,磕几个头,那真是太小的代价,值!
于是乎,在袅袅香烟之中,在喃喃诵经声里,蒲团上跪倒的一片,个个都成了虔诚的信众、佛门的弟子。
而我无所求,是以,没有磕头。在我看来,“无求”不是那种不可商量的决绝和失意,它也可以波光潋滟成一片温柔的海。只要对自己的生命肯负责,把凡俗的日子一天又一天认真而美丽地过,那么,这种无求折射出的生活态度就是被尊敬的。我们有了它,如同草有了骨,花有了心,整个时代都有了尊严,有了香气。
-全文完-
▷ 进入静月清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