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一瞬间,农村成了老人和孩子的世界。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没有人觉得奇怪。老人和孩子,在黑土地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留守,这是一种时髦的说法,时髦的让人心酸,时髦的让人无奈。老人蹒跚的身影,孩子脏兮兮的衣服,把农村广阔的田野渲染得哀愁忧怨,花鸟飞虫为之溅泪。
总是听到一些不幸的事情发生,我们村子东头李大哥的孙子溺水了,聪明活泼的孩子,就这样一下子没有了,李大哥夫妇老泪纵横、哭得死去活来,孩子的父母接到电话迅速从广东回来。老少四人,跪在一起,抱头痛苦,悲伤,笼罩着全村,所有的人眼中都挂满泪水。
为了讨生活,为了明天更好,也或者是向往大城市的霓虹闪烁。农村的青壮年劳力,都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到开放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打工,似乎也成了一个代名词,乡下的老人和孩子对这两个字,就非常的熟识。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的夫妻,把一双年幼的孩子交给父母带。小夫妻南下淘金,孩子们贪玩好动,夏天多雨,农村多池塘,雨后的池塘暴涨,水位高升,小孩子一不留神,掉了进去,大的伸手去拉,也掉了进去。一对孩子,双双没有了,老妈妈看到两个孙子都没有了,想着无法对儿子和媳妇交待,一瓶农药下肚,陪伴孙子去了。老爹爹哭过之后,一根绳子也解决了自己的生命。
老少四口人,就这样的造就了一出人间悲剧。我们究竟该说点什么,什么比生命重要?孩子走了,老人走了,家庭的支离破碎,哭过,哭过之后呢?
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讲的是一位贵州农村妇女,请了摄影楼的一位摄像师,自编自导了一部电影。故事的内容是留守儿童寻找妈妈。贵州妇女最初也是在外打工,可是当她第一次回家,看到家中的孩子,泥巴满身,衣服破烂,营养不良,消瘦不堪,就发誓再也不去打工了。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也要在家把孩子带大成人。她说孩子需要的是亲情,是温暖,是母亲的疼爱,而不是成堆的钞票。
虽然她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孩子,可是,寨子里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她很心酸,孩子幼小的身影让她感到无比的痛苦。于是,她萌发出拍一部电影的念头,其实她最初的意愿不是拍电影,而是想录制一个光盘,给亲戚朋友送送,让大家都能从中感悟点什么。
只有小学文化的贵州妇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写出来一部两千字的剧本。没有钱请摄像师,她偷偷把家中两头还没有出栏的猪卖了。老公和她吵了一架,说她吃饱撑着没有事情做,瞎捣鼓。
找不到演员,十一岁的女儿自告奋勇出演女一号。用一箱方便面,请来三叔家五岁的孙子做男一号。两个演员的电影总共录制了两天,杀青时,贵州妇女激动得泪流面满,她的梦想终于实现。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光盘,不,这部花费最便宜的电影出名了,不但感动了他们寨子,感动了贵州省,也感动了全国十亿万观众。
剧中留守的两个孩子,大的带着小的,抱着存钱罐里的几块钱,一路寻找妈妈,陌生的街头,孩子们拿着妈妈的照片,见人就问,逢人就打听,乞讨路上,饭店的门前,孩子们闻着喷香的饭直流口水。凶恶的大黄狗追着咬他们,可怜的孩子,狼狈逃窜。
没有具体的地址,孩子们怎么可能找到妈妈呢?寻不到妈妈,讨不到吃的,弟弟哭喊着说,姐姐,我肚子饿。女孩子,所有的支撑点达到极限。一处微陡的山坡上,女孩子再也控制不住,滚在地上嚎啕大哭,妈妈,妈妈,妈妈您在哪里?
女孩子凄凉的哭声从山谷回荡过来,越发的凄凉。这个女孩子不是专业演员,但她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江河湖海、山川大地为之呜咽。哭得所有在场看拍戏的人为之掉泪,滚在地上大哭的女演员,拉都拉不起来。把电影推向了高[chao]。
一部自制的光盘,感动了十亿国人,孩子渴望母爱的声音,震撼了所有人的心。震撼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
骨瘦如柴的老人,年幼的孩子,他们本该是被照顾的对象,可是,在今天已经富裕的生活里,他们却不得不彼此相守。老人浑浊的眼睛,写进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踉跄的身躯,画满几十年的坎坷历程。孩子们稚嫩的脸庞虽然挂满鼻涕,但是他们清澈的眸子,却是满满的期待,期待远隔千山万水的爱,期待远离在天涯海角的呵护。
老人,是我们赡养的责任,孩子,是我们抚养的义务,而我们除了给予他们面包外,更应该给予他们的则是温暖和爱!
-全文完-
▷ 进入丹江诺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