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曾经的风流诗人,褪去所有浮华和少狂,褪去所有功成名就,这首诗正是他老来之作,笔风一转,将这清明之景描摹如画, 清明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而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而路上行人断肠断魂 ,客观的场景转入状摹主观,这其实是诗人自我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而酒是男人最好的疗伤品,更何况是诗人,可酒家无处可寻,向路边的放牛娃问及,而随着方向远眺而去,远处正是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于是,眼前的融景伤怀至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荡然散去,是什么逆转两个不同的世界?是什么感化了诗人内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思?
以其说是眼前这可爱的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的锦簇杏花村和飘然的酒旗,不如说诗人对生死的解见。近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致此,诗人境界如陈年老酒,甘醇香远,炉火纯青。我想,此诗一出,不仅杏花村名声大振,杏花酒也相因成名,更多是诗人自身的收获,随后走出来个《樊川文集》,走出来个“小李杜”,较之那些晚唐诗的柔靡之风,杜牧之以峻峭矫之,特别是七绝尤有逸韵远神,另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我想,杜牧饮的酒,除洒地敬天地,该最能穿肠入肚的琼桨玉液。
端午赛龙舟,中秋盼团圆,重阳思故人,春节迎新春。倒是这清明节,唯其有生死相系,意在吊念逝者,在中国式的家教中,儒家思想之主流“孝”色彩厚重,不仅要求生前揣茶送水,尽心尽孝,身后还更要吊念缅怀,代代相传。
一跌纸钱,一壶黄酒,三注粗香,只为吊念逝者,这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一堆土坟,埋着不只是先辈的遗骸,更像是一种根文化的里程碑,而一堆堆的土坟堆积如线,就是子孙的延续;每逢清明,去年今日此地,添加那剖旧土不在,今日添加之土,明年此时也是化为乌有,土非土,人还是那人,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操作,终于有一天,自己也走进那堆土坟。
逝去何所道,托体如山阿。
逝者或克死他乡,或守终正寝,或严父慈母,或亲戚至友……从此各分两世界,而只有这山这水犹在,人面不知何处去也,试问如何评价已故之人,你看看这连绵的青山吧!
而有的人,却超脱于山水的情怀,所以屈原投江,小平海葬,还有那些诸如邓世昌一样的英通烈士,让我想到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让我想到了解放南京前的跨江大战中英勇的烈士,让我想到近期三名舍身救人的武汉大学生……孩子都是宝,生命都是一样珍贵,而在我看来,中国式的清明,也足足有些狭溢,而不是为爱国主义教育下的偶然少数少先队员的烈士前献花扫墓,也不仅是一些领导人物政治做秀,也不是逝后追加烈勇就足够,而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记得,曾经有这样人,为人们,为人民,为人类做过些事情,吊念的不该只是为列祖列宗。
有多少幸福的人存在,是因为有更多的人为幸福离开了我们。
我想,最能理解此义的人该是鲁迅吧;生与死有什么区别,所以有的死了,他还活着,这点藏克家是最清楚的吧;而坟墓,有的是泥土,有的是花刚岩,有的是水晶宫,而有的人却无坟无墓。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死后要为自己留有所谓的长息之地,是什么让那些英烈无所谓俱,我想,就是这无言的大爱吧。
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所以,清明之时,却只为自家香火,如此小爱何以言对大爱呢?我想,黄酒三杯,一杯敬天地,一杯吊祖先,一杯尊英烈,至少应该这样。
借问酒家何处有,就不必了,现实生活中什么酒都有,只是这“杏花村”未必常在,看不清生亦何生,生亦何求,何谓“柳岸花明又一村”呢?
即使你我常饮酒,也难为杜牧之酒友了;杜牧不该孤单。
-全文完-
▷ 进入雪景雪情雪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