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感伤兰亭琴啸

发表于-2010年04月20日 下午3:32评论-1条

有这样一首歌:《兰亭序》,是方文山填的词。歌中唱道: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有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

听着这首歌,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永和九年的三月上旬的一天,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41人在兰亭举行禊礼,饮酒赋诗。这天,天气晴朗,惠风和畅,身边茂林修竹,流水潺潺。大书法家王羲之微微有些醉了,他一时兴起,写下了一篇名垂千古的文章——《兰亭集序》。

本文先叙事,然后描写,再议论。从笔墨上看来,看不出它侧重什么。从情感来看,是明显的由快乐而走向忧伤,但似乎又在忧伤中有一些积极的情绪。为什么会有此番变化,就必然要说到文章的背景。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 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魏晋时期,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而已. 尽管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他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他认为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王羲之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而成.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其字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另外,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所以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是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如今的兰亭.兰亭地址,确切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据《嘉泰会稽志》载:“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越绝书》记载:“句践种兰渚田”。关于兰亭的称谓,清?于敏《浙程备览》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著于天下。” 可见,兰亭之闻名还是要归功于王羲之的.

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这两个字各成风格,“鹅”字看起来有着南方人的秀气,而“池”字则显得象北方汉子南洋的粗犷,人称“父子碑”,据说是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共同书写的。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当今很多游人来到曲水流觞亭,还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还有一亭,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

王羲之写作本文时,已经51岁了,他历经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们不顾亡国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质。因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回到家乡会稽任职,不久,又辞官退隐。可以说,他是参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这种悲叹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处东晋那个乱世,苟活于乱世的人,多有种世纪末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羲之摆脱不了的悲,既是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对社会动荡的感叹。 从风格上讲,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生和死是永恒的话题,而死显得神秘和不可捉摸,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死却是值得称道的。 比如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见,死的确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死的价值。

在淡淡的感伤中,兰亭渐渐离我而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千百年来,
《兰亭序》因它满纸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令人们传诵不已。
每一个读者,
都会因自身修养、生活观、生命观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启示。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美文,老朋友晚上好!at:2010年04月21日 晚上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