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尔去杂文处游荡了一下,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古诗格律平仄的批判文章。
其文章引用了许多不切合实际的旁引佐证,片面的对古人的平仄韵律横加指责,笔者实在看不过去,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实古人对诗词歌赋的讲究,无非是要求动听,有起伏,有激情。而古人在造字时就按照习惯,分出了平声,入声,去声。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启蒙课上都能学到的四声。平仄是古人根据语调的起伏,而约定俗成的格律。上直延用至今。这就是诗词的规矩。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
《诗的平仄与用韵批判》的作者提到了直音,譬况,反切。看似理由充分,其实非常的叫人可笑,古人造字时的读音,跟后来的平仄格律完全是二个不同的概念。作者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混为一谈,滑天下之大稽。莫非也要求北京的山顶洞人,元谋元人吟诗作对,击案高歌不成。
再来说说文章作者提到的第二点: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作者例举了所有格律诗的平仄格律。认定五言,五律,七言,七律诗的格式多样,平仄不同。由此推断律诗的规则无一定性。这恰恰暴露了作者的无知和愚昧。殊不知律诗的平仄格律跟诗的起式和韵脚有很大的关系。起式可分仄起,平起。韵脚也分仄韵,平韵。由此派生出不同的格律。古人就是按照这些不同的格律来写诗的,是古人诗词魅力的体现。写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大声的哈哈大笑一番了。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拗救”。“拗救”是古人对律诗的一种补充。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和律诗的矛盾,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正是因为有时诗与格律之间存在了矛盾,古人才发明了“拗救”一说,加以补救。“拗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避免声调上的平淡。使诗词更加起伏,更有韵味,更美好动听。“失粘”“孤平”“三平足”都是对语调平淡的定格。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开。有时由于意境的需要,无法避开,这时就用到了“拗救”。“拗救”是对上句或句前出律的一种补救,这也是有规律的并非如作者说的乱救。“救”其实也是律的一种表现。
当然古人也并非完人,圣人。现代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由此我们脱离了文言文,脱离了律诗对我们的约束,插上翅膀,自由的飞翔。但这是现代诗,是新韵。和古诗是二种不同的裁体。要写古诗还是要尊守古人约定俗成的格律,这样才不会乱,不会不伦不类。才会写出魅力无限,醉人心扉的律诗,绝句,雅词,怡曲。
让我们一起快乐的享受这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吧。
-全文完-
▷ 进入月光如水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