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国的老百姓把饮食是摆在第一位的。
对于吃食,不追求精妙,也无所谓可口,填饱肚皮是最大的理想。我记得当时有一种食品,即当主食,又作干粮,还是孩子们平常解馋时信手拈来的小吃。这种食物现在市面上已不多见了,俗称山芋干,薄薄一片,拿捏在手心里,轻轻的,你几乎感觉不到多少分量,塞进嘴里,用牙齿使劲一咬,咯下一块,搁在嘴里耐心地咀嚼,仔细思量了,几乎无滋无味。然而,那时整个合肥城里的孩子,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
虽然山芋干难吃而无味,却是我们小时候,一道午后的开心点心。如果从零嘴的角度回忆我的童年,那是极其平淡无味的,连糖果饼干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对于可充当配角的山芋干,聊补于无,自然多了一份它在我们心中的牵挂。
那个年代,我们的经济运行被条条杠杠刻画在各种文字报表上,已僵化到无与伦比的地步,城里人吃粮,国营粮店是唯一的选择,除此购销渠道,城里人很难再买到其它食物。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办有一个口粮本,口粮与人一一对应,什么身份,粮食部门就按规定好的标准核准多少定量,我们就凭这个本子到粮站排队购买米、面,当然粮票也不能少,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买到维持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口粮。超过口粮本上的定量,光有粮票亦不行,粮站是一粒粮食也不会卖给你,起码主粮是这样。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每个人口粮的计划定量内,大米(粳米)多少、小米(籼米)多少、面粉多少,都是规定死的,为了吃饱,城市居民里有相当多的家庭,宁愿放弃口感好、粘性足却不能出饭的大米,而选择出饭但不粘、不可口的小米,除此而外,在限制的粮食定量里,还要求搭配一定比例的粗粮,从我记事起,合肥粮店搭配的就是山芋干,一种表面石灰色的,隐约有些斑点纹路,直径一般醋碟大小,呈不规则椭圆形的杂粮。如果买10市斤定量的小米,大约只能卖给你8市斤,另再搭配2市斤的山芋干卖给你,算做口粮的一部分。
山芋干是将新鲜山芋(北方又叫地瓜,学名红薯)切成片,晒干后出售给城里人。山芋本来是很受城里人欢迎的一种食物,无论生熟,小朋友都视为天下美味的一种,为什么要晒成干再运到城里来呢?许多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来,可能是便于储藏和运输,当时没有很好的储运和保鲜条件,只能采取这种脱水的办法来保存它。
山芋干质地非常坚硬,老年人,以及牙齿不利索的人,很难轻易嚼动它,除了磨成粉外,恐怕再没有其他好的办法来消化它。
生活简单化,是当年社会的真实写照,好像很少有人在吃的方面钻研学问,没有所谓的美食家存在。一无时间的空闲;二无调味品的丰富;三无烹饪技巧的可取;四无饮食兴致所在,大众生活凭什么享受吃的美化?在饮食上强调自我享受,过分小资情调,会被社会舆论所不容,所以大家宁愿左右看齐,在吃穿上就都不讲究。
山芋干多了,储藏在家里是个负担,需要容器,还招来蛀虫。怎么解决山芋干消耗的问题呢?几乎家家都面临破解这么一道题。实际状况是,买回的山芋干还不能扔掉,国家供应的粮食谁也不敢轻易浪费,也浪费不起。而一般家庭,没有可以山芋干深加工的工具,磨不成粉面,化不成软食,市面上还没有高压锅的影子,而膨化、油炸、火烤,不知为什么大家不去想办法改造它,让难吃的山芋干变成一种美味?可能受制于当时的生存环境吧!唯一的办法就只好把它和稀饭放在一起煮,小火慢熬,以使山芋干经高温能松软一点。
于是,山芋干稀饭是家家晚饭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景色。
显然,山芋干供过于求了,处理它需另开辟一个通道,不知谁想出一个办法,就把它交给孩子们吧!虽然山芋干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状态下,质地坚硬,咬不动,也嚼不烂,吃起来又没多少味道,属于粗糙食品,但小孩子照吃不误,还当作零嘴吃,当作让嘴巴可以不停运动的润滑剂。
因为平时我们嘴里可消化的东西实在太少,记得我们小时候的零食,除了山芋干,还有家里炒菜用的酱油干,豆腐制品的一种,比老字号的茶馆供应的茶点——传统茶干要松软一些,特别适合配韭菜、辣椒等家常蔬菜,爆炒酱卤都能担当。酱油干也是要凭豆制品票才能买到,而负责买豆制品的,多是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正好假公济私,买回来的路上,先解决一块。吃起来有点豆制品特有的酸劲,稍带一点酱油的鲜咸味,算是过了一下嘴瘾。
除此而外,平时解决嘴馋的食物,还有蔬菜里的西红柿、黄瓜,我们偷偷从家里的菜篮里翻出来,挑一个看上去水灵的,拿到水龙头跟前用清水冲洗一下,就都成了“大众食品”。这些现在小孩不屑一顾的东西,在当时都是好零食,我们吃起来津津有味,常吃常鲜。尤其是山芋干,我们吃得最多,因为“经济实惠”,且家家都有储藏,感觉可以取之不尽。
小孩有效仿的天性,当吃山芋干成了一道民间的风景,你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平时凑在一起,就以它为幸福的主题背景,你有一块,我也来一快。
山芋干,它除了和稀饭掺合着在一起煮着吃外,实在没其他更好的消费办法,而当粮店里山芋干搭售的比重大,煮稀饭也无法全部消耗时,出路只有一条,请孩子们帮忙消化,包括邻家的孩子。
那时又不准养小动物,白白扔掉,这种浪费是不允许的,是一种犯罪,别人饭都吃不饱,你把粮食却糟蹋了,山芋干毕竟能帮助人们添饱肚皮。而每月购粮,粮店搭配山芋干还非买不可,很多家庭最后只有拿来给孩子穷对付,平时做零嘴吃,嚼着玩。孩子们有山芋干陪伴了,不仅省着花钱,还能起到磨牙的作用,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每次我们楼栋里哪家有人要去粮店买粮食,常常会招呼一帮小孩同去,除了热闹,也可怜孩子肚里没油水。
那场面非常有意思,有谁家的大人一声吆喝:走,吃山芋干去!后面会立刻跟上一队“小不点”,浩浩荡荡,一路跟到粮店。
定点粮店是根据户口所在的街道位置确定下来的,根据购粮本上的指示,我们大院的口粮定点在附近的一个叫丁家巷的粮店,出了我们住的省人委大院后门,走不远,拐进一个巷口,涉入不深就是。
买粮食常常要排队,每逢星期天,排队的人最多,家里米缸里的存货不多了,赶上休息日,抓紧把口粮买回来,准备一个提前量,否则一周六天的工作日,一家人的吃饭,等闲不了。如果工作日里断了粮,只有利用中午抽空去买,时间太紧张,遇到排队,等的人焦急万分。
亏得我们住的地方离粮站近,住远的必须等到星期天,把要干的家务活全解决,包括买粮食。
队伍排到窗口前,等粮店里的人划销了购粮本上的计划,交了粮票和钱,换回飞子(筹码),可以称粮食了,把米和山芋干分开装袋。一切手续完成后,大人转过身来,从装山芋干的布袋里掏出一些山芋干分发给大家,像过节发饼干一样,人手一份。
拿到山芋干的孩子们,兴高采烈,一路欢笑着,边吃边返。
山芋干伴随着我们成长,且跟随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以说她在我们童年岁月里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嘴巴闲不住……
-全文完-
▷ 进入六零生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