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哪里开始呢?
是从隋唐混战时的武德三年开始,重新回到那泛黄的历史烽烟中,去领悟 “仁者安仁”的寓意吗?
还是站在天福街84号这座单檐歇山顶的小楼上,以一种娇羞的姿态,去窥探安仁的灵秀呢?
或者从陆游的“天大围平野,江回隔近村。何时有余俸,小筑占云根。”开始,在平仄顿挫间,去体味安仁带给大诗人的那份无限眷恋。
再或者又回到天福街,从这家打铁铺开始,跟随那一声声敲击,去聆听古镇横亘千年的铿锵。
太多的可能,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了。
于是,安仁对于我们,就成为了一个谜……
晨雾中的安仁是宁静而祥瑞的。
高高矗立的牌坊旁,青砖黛瓦的屋脊下,被露水浸润的青石板透着一丝苍古,延伸出一条条幽深的街巷。
雾气慢慢散去,街上有了小贩的吆喝声,三轮车铃铛也响了起来,然后,街上有了买菜的人,扫地的人和上学的孩子。
安仁就这么恬淡而慵懒的醒来了。
安仁的白天是属于游客的。
携手相伴的,三五成群的,或驻足凝神,或嬉笑欢闹,每个人都能在安仁找到他们想要的。因为今天古镇人的生活,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的。
坐在三轮车上游览,这是游览安仁最好的方式。每穿过一个楼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处巷口,又另有一种意境。就像置身于苏州的园林,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
清脆悦耳的车铃在耳畔叮铛作响,从枝叶间透出的斑驳阳光印在脸上,车轮碾过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如歌的叩击,使安仁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
许多年前,有人曾说,除去青色,便是暗亚的灰。安仁太缺乏色彩了!
闻听此言,潜心川西民居研究,对安仁无比痴迷的川师大谢元鲁教授怒了。他说,在川西平原,与温和而略显阴冷的环境最协调的颜色就是青和灰。而安仁的青和灰不仅秉承了这一传统,更是把它提升到了符号化的高度,让古镇拥有了一份历久弥新的深邃……
大可不必恼怒,更不要争吵。那样会打乱古镇清幽的。
还是让我们随意地在安仁的街上走一走吧,顺着街边的长廊。安仁的长廊是很有特色的,长长的长廊,长到了什么程度呢?民间有个传说,叫做:有天无日。安仁的长廊长得把太阳都遮掉了。
随手叩开一扇门,穿过幽暗的甬道,那精致的雕花门楼,那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那色彩斑驳的花窗,那参差错落的秀丽庭院,就这样风姿绰约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把我们一下子带回到了唐,宋,元,明,清的风花雪月中去了……
风花雪月的安仁,当然是离不开水的。
河水慢慢地流过来,散散淡淡,从从容容,水做的安仁也漂了过来。
水中的安仁被水晕染开来,原来的线条分明不见了,森森古意也荡然无存,古镇在水的柔波里被重新勾勒得委婉清丽,沉淀成另一个潋滟的安仁。
于是,安仁就显得很亲切了。
于是就有了顾况的“楼台采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
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茶社里,四方八仙桌,一杯明前绿,细细地喝,缓缓而品。不谈文章,安仁的文章融进古镇人的魂魄里去了,也不谈人生,和古镇相比,我们都太年轻。就这样的,坐一坐,坐两袖清风,坐一片馨香。
或者点一折川戏,闭着眼睛,在纯粹的川音川韵里,玩味安仁的那一份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
夜幕降临,古镇的女儿轻轻盈盈地走过老街。
老人开始为店铺上着的门板。当地人把店铺的门板叫作铺板。上一扇铺板,日子就翻过去一天。
上完铺板的老人,独自向家里走去。这一走,就像是已经走过了千年……
-全文完-
▷ 进入色戒乾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