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才过又逢清明,坐在家里隔着玻璃窗就可看见三三两两的行人扛着铁锹朝村子南面的山上走去,我知道他们是去给先人扫墓的。今天是清明节,而昨天或者前天就是寒食节,但却被人冷落并遗忘了。一个非常博学和深得传统文化真传的文友本来日日吃饭店,竟然在昨天亲自动手动火熬了粥来喝,博学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孤陋寡闻甚至反传统的人又当如何可想而知。
不必说介之推的为重耳割股熬汤以度过命运的关口,晋文公的有功不赏;也不必说介之推隐居不肯再出山,晋文公的放火求贤;更不必说介之推的抱树而焚,晋文公的“悲乎足下”。单是跟随他流亡十九年的颠沛流离,从郑国到齐国,到蔡国,到曹国,到楚国,到秦国……就充满了多少艰难险阻,过了多少生死关头就让人听了胆寒而后怕。
翻开历史,仿佛就看见介之推抱树被焚时的失望与绝望,坦荡与坦然……晋文公就是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禁火寒食又能如何?就算他时时“悲乎足下”,介公又如何能像那棵柳树一样在春天再次来临的时候获得重生?清明柳啊,你真的是介公的化身吗?品清志明的岂止是这棵死而复生的清明柳?
《邺中记.树录》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做粥”。今年的三日四日这两天,我都在国经学堂的课堂上详细讲述了有关寒食节有关介之推的一些故事,不是为了显摆,更不是为了炫耀,跟卖弄更搭不上边,只为让孩子们把自己老祖宗民族的一些优秀的东西记住并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承。
介之推是可歌可泣可赞叹的,晋文公也不是窝囊废,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春秋五霸就有他一位,而这一次失误也许真的是他的失误而不是有意为之。因为那时的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作为公子的他选择了流亡,于是就活下来并且得以王位继而成就了霸业;而他的哥哥选择了留下,其结果就是被自己的父亲把他结果了,这可能就是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人挪活树挪死”的最原始最有力的注解吧?在我国,人们总是喜欢把人和树联系在一起,除了刚才这句还有“人有脸树有皮”,“人怕见面树怕剥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扯远了,但是,树与人,人与树真的是难解难分,就像介公,不就是抱着柳树而被焚死的吗?明明知道木生火还抱定树木。
小时候,每当清明节快要来临的时候,奶奶和妈妈都会泡米泡豆磨米磨面的,支上一只硕大的鏊子摊尖饼,或者在锅里烙发面米饼。由于这种米饼里有黄豆,所以吃起来甜丝丝的,又由于面稀得很,用勺子舀一勺放在锅帮上,热锅立刻发出“吱啦”声,等到没声音了,这张饼也就烙熟了,也就如在锅帮上打了一个“出溜”,于是我们就叫它“锅出溜”。然后,三天不动火,在家听奶奶给我们讲介之推的割股晋文公的六十二岁才当上君王,讲完这些我们还不罢休,奶奶只好讲跟寒食清明不搭调的项羽的重瞳;去别人家时就会听她们说“清明不吃饽饽,死了乱哆嗦”的俚语,不过那时候也很有吸引力,记得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禁不住一点不淑女地哈哈大笑。
那时候为自己知道介之推而感到卑微,因为总是怀疑这在“四旧”之列,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被那些积极分子给“破”了,但是时时都为项羽的重瞳感到神奇,所以每当照镜子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瞪起眼睛看看自己的眼睛后面是不是还有眼睛,判断自己长大以后会不会像项羽那样充满英雄气概。
寒食过了就是清明,那时候清明节最大的盛事就是跟着老师排着长队唱着革命歌曲去祭扫烈士墓,而现在,当年那些烈士墓居然被水泥公路占用,烈士的遗骨竟不知去向。我的心为此愤怒过,但是最终还是转为郁闷,最后竟至此时的无声无息了,连那一声长叹都被风吹走了。我惊讶于自己的懦弱,恨如春水无语东流……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黄经达到15°时就算到了清明。《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一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就会在10°以上,我的家乡虽然地处塞外,但是太阳照在身上也暖意融融了,使人感到阳光的力量;我知道此时的中原及更南方已经是草木盟茂,就是这里也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前日去给二老上坟的路上我不就看见融雪之下的茵茵绿草了吗?而常青树的绿色也不再憔悴而是显得新鲜而透着勃勃生机了。
记得2007年在南方,看到这个时候的农人都在忙于春耕春种,在田头从一老者口里学到两句当地的农谚:一是“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第二条是“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我的家乡此时虽然还不能在地里下种,但是也都开始备耕了,院子里开始晾晒育苗用的草炭,开始把种子化肥从农资商店里买回家。当然家家人人必做的还是在清明这一天去给过世的先人扫墓,而我竟然提前踏青提前祭奠了,不知是因为客观上的必须还是骨子里也有争先恐后的潜在意识,总之,是在一日那天就把清明节过了,而在今天,真正的节日里,我却为山西王家岭115名矿工的生命欢呼,虽然似乎跟传统的清明节的气氛有点不对头,但是心里的兴奋真的无法抑制。由于这个生命奇迹,使我感到这个清明节的感动和激动是前所未有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寒食清明这两个节日厚此薄彼,而且对清明节的扫墓情有独钟,难道仅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吗?我没有东方朔的博学,所以很多事情我都很难学懂弄通。想得头疼了,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不想也罢,对于约定俗成的东西事情也许真的没有必要细究,照着做就是了,这样传统就形成了传下来并且继续传下去了。
我在寒食节里向学生们讲述介之推的品清志明,在清明节里向烈士向成功获救的人们发出祝愿: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最后我用陈与义的诗句来做此文的结束语: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全文完-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