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很多,有报社编辑,杂志编辑,出版社编辑,还有网站编辑……
古时候,人们把编辑定义为:顺起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
也就是说,古时候,编辑的工作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杂乱无章的,用竹简写作下来的文字连接起来,还要收集有关的竹简文字,其目的也就是能够把一些需要留下记忆的人类社会活动得以流传。
“编”是动词,它的意义也就是把一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象凑合在一起,使凑合在一起的东西能够合理而且具有艺术性,能够达到让人们欣赏和鉴别的目的。
“辑”也是动词,它的意义在跟“编”字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它主要是针对书籍而言,就起了一个说明对象的作用。
后来,人们把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称为编辑,这“编辑”二字也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一个词组的性质发生变化了,它的实际意义也就改变了,它不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个职务,人们之所以对编辑这个职务很向往,而对编辑这种工作很烦恼,主要是他们对于编辑这两个词组的理解有误。
工作跟职务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需要行动来进行表现,后者只是一个虚拟的名称,从广义上来说,它没有任何意义,不外是某人给某人的一个称呼。
编辑正在慢慢地演化,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从工作变成了一种特权,也就是权力的象征。比如说,一本书稿如果你想跟读者见面,那就的把他印刷成书(当然,手抄也未尝不可,只是传播的范围受限制),在付印之前,那就需要工人来进行“编辑”了,也就是排版和印刷。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人们把真正的编辑给去掉了,而把审核样书是否符合当前政策这种工作形容为“编辑”,不单单是形容成,还要给这种人一个固定的职务——编辑。其实,对于文字出版前的审核,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编辑,而是一种对某些人负责的把关,他需要看看这些文字是不是跟掌握着政权的这些人的兴趣相一致,是不是有违反了某些人的利益,要是存在这些问题,那就不用“编辑”了,也就是不用排版和印刷了,遗弃就是。
网络编辑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很多的编辑都没有把编辑作为一种工作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职务来看待。
看完作者的来稿,作为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帮助作者按照网络的要求在文字上进行排版,使之连贯;修改个别的错别字,使之华丽;去掉渣滓,使之充实。在编辑之后,让这些文字在网络上跟读者见面,这种工作尽管很枯燥,但是很有意义,它可以让编辑从作者的文字中看到原始的思想和记录,也可以从编辑当中体现自己的才华,就像一位裁缝欣赏自己的杰作一样的心旷神怡。
可有的网络编辑却感到苦恼,也可以说是自寻烦恼。产生这种苦恼的根源是这些编辑没有把编辑的含义搞清楚,以为编辑就是为某些人把关,把关没有错,社会需要你去把关,那就把渣滓去掉就是了,可偏偏这些编辑却要自作多情搞一些“编辑点评”。
文章的思想无所不在,文章的意义缥缈神异,文章的境界高低层叠,你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点评”这两个字,什么叫“点”?什么叫“评?什么叫“点评”?“点”也就是点出文章的好与坏,美与丑,“评”就是对文章的“好与坏”,“美与丑”进行评论。
文章还没有跟读者见面之前,作为编辑就预先给文章下了结论,尽管这也是一家之言,可从某种角度来说却有误道读者的嫌疑,尤其是一些文不对题的点评,作者不认可的点评,那肯定会引来杀身之祸,被人漫骂也就在所难免了。
网络编辑烦恼的来源不在网络文字的“编辑”,而在网络编辑没有理解“编辑”的含义。网络编辑的苦恼不在网络文字的编辑,而在对所编辑文字的点评。
即使是水平很高的点评也难免没有对立的思想,这样,烦恼也就难免,我不断地呐喊要取消“编辑点评”这个栏目,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减少编辑的烦恼,从根本上让编辑跟所有的读者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来跟贴,这样,你就没有了身份的顾忌,在跟贴里跟所有不同意见的读者唇枪舌剑地理论,理直气壮地申辩,毫无顾忌地骂娘,其乐融融,何必要去自寻烦恼呢!
有人写文章向读者讨教——编辑到底该怎么去点评。前面一个“编辑”,后面一个“点评”,看似虚心,其实暗藏玄机,“编辑烦恼啊”!“没有报酬啊”!等等,等等,没有报酬就烦恼,确实是说了大实话,可报酬并不是单单指物质而言,它还有精神上的报酬,这种精神上的报酬才是人的最高享受。如果你把自己的编辑工作真正做好了(我说的是编辑工作,并不是编辑职务),那可是能够流芳千古的事业,历史上多少“编辑”在这方面成名,他们少有点评,只是真实地编辑了当时的言论并加以说明(时间,历史背景,人物和地点),让后人去点评,这种高风亮节我羡慕得紧,只是没人给我机会,好几次申请网络编辑也不能成功,反倒被别人嘲笑不已!
悲哉!
-全文完-
▷ 进入黑寡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