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缅忆母亲口头禅刘来堂

发表于-2010年04月03日 清晨7:08评论-2条

86岁的母亲去世一年多了,她的子孙们依然用各种方式寄托着各自的怀念和哀思——这期间我写过《我为母亲穿寿衣》、《母亲医道赛华佗》两篇文章。我想,随着时间的淘洗,哀思总要淡去,唯一无法淡去的,是母亲那为人处世、持家诫子的操行和理念!

首先母亲的前半生,先后经历两次大的灾荒、三次大的战乱,在母亲的潜意识,战争和饥饿,后者更为可怕,她常说:“虎恶狼恶,不如饿恶!”1943年,华中旱灾波及全国,仅河南一省饥饿致死300多万人。当时母亲的娘家属于农村富裕家庭,即便如此,也没逃脱饥饿的摧残和剥夺,这一年,她先后失去了妹妹、伯父和堂兄三位亲人。另一次是“三年自然灾害”。这次饥荒,仅我们一个千人之村,饥饿就直接致死38人,外出逃荒200多人,这期间母亲出于护犊和求生的本能,常去清凉江西岸的河北境内(当时我们属山东)讨饭,常去河边挖野菜、剥树皮,常去地里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饥饿如此恐怖,不能不在母亲心里打下深刻印记,以至后来富裕起来,母亲之持家勤俭,量出量入,总是大方不足,吝啬有余。比如取暖,母亲因患胃寒和风湿长年离不了热炕,过去差不多中秋一过就要生炕炉,后来几年,她见家家都烧柴炕,20块钱费用足可支撑一冬,于是她就催我为她进行柴炕改造,只用很少的蜂窝煤做饭,一冬下来,大概可节约300多元。母亲就这样谨慎开销铜板、处置剩餐,斤斤计较根柴滴油、一米一粟,以至如今每遇在外应酬、坐在成百上千的大菜前时常汗颜和酒醉。

我们这个家庭过去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家小人多不占优势,中农成分不占优势,本分老实也不占优势,在如此环境下生存,需要一个坚韧信念作支撑——母亲相信运有轮回,总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记得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托人在当时公社一个社办企业上了班,每月15元的工资使这个家庭的经济境况顿显生机。而“好景不长”的是76年企业裁人,百分之十的裁减名单中赫然有我,随之是家庭继续断却了“经济来源”,周围的“白眼”重又接踵而至,渐有眉目的“对象”也另趋旁鹜了……母亲对这样突如其来“变故”看得很开,她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天无绝人之路,路在自己脚下。”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又去当了民办教师,后来考上大学,如今已是有吃有住、儿女双全、家境小康的国家干部了。母亲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于我,有时是激励,有时是慰藉,有时更是信念——生活处于低谷要“忍”,对生活的获取要“韧”,成就了事业要“克”,唯“克”之深:大概是“十年河西”了,也许还会“十年河东”!

母亲没读过书,不懂得哲学家眼里那些麻烦的规律和范畴,但她知道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次回家母亲向我打听外面的新鲜事,我说最近市信访局的领导找我了解咱们村长的情况,有人联名写上访信,反映他工作粗暴、以家族势力横行乡里、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母亲听后不无条理地说,看人看事,不能光看人家的短处,也得看人家的长处。村长这人毛病是有,可这几年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也挺大:从山东引来了50多个蔬菜大棚,建起了皮毛染色厂,坑坑洼洼的街道修成硬面路,自来水也通到各家各户——办这些大事,没点道道不行,不吃喝破费不行,光怕得罪人也不行。于是老人家凭借自己在村里的威望,让我把几个和村长有隔阂的乡亲邀到家来,从“办事难、求人难”说起,从村里的变化展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平息了一场越级上访案——母亲处理事务、息事宁人不光会说直理,更讲究方式方法,总能像领导谈话一样先说你的成绩再说你的不足;也能像处理意见一样先说你的错误再进行必要鼓励,以至村里义务“调解员”的身份差不多成了老人家的终身荣誉。

母亲为人处事一生光明磊落,不虚不伪,常挂嘴边的话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记得2006年,我在我担任主编的党校校刊“文趣之窗”栏目刊发了自己的散文《泰国之旅》,不料这被过去与这个刊物曾有严重过节的一个当地文化名人以内容“色情不健康”的罪名告到市委书记、市纪委和省出版局去。当时市领导在不明真像的情况下即要求我“谈点认识(检查之意?)”,省、市一些权威部门的压力也接踵而至。母亲或许从妻儿那儿得知了这件事,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说“身正不怕影歪,事出了,关键看你做的对不对,亏不亏心,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母亲的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一贯追求的为人处事准则——“权重不媚,势盛不附,强者不畏,弱者不欺”,并专门向组织写了《关于我对〈泰国之旅〉的几点澄清意见》,终于取得领导谅解。后来也许与这件事不无关联,我们的市委书记在离开衡水前,以领导者的特有大度和胸怀,充分肯定了我主持的一项省重大社科基金项目课题——《黑龙港流域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并写了长达1300字予以褒奖和鼓励,让我感动不已!

母亲用一生经历积累起来的“口头禅”,在我们这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几乎连她的重孙辈都能“耳熟能详”,已经成了我们每一个后代子孙持家立命的宝典箴言。世世代代牢记和秉守这些“口头禅”,并在漫长的生活空间里发扬光大,在我看来,既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大回报,也是对她老人家生平一世的永远缅怀! 

2010年4月于河北衡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刘来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清明将至,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
我们都会想起自己已故的亲人,
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在我们记忆中的一切,
都会让我们追思。

文章评论共[2]个
悲秋道人-评论

点点滴滴,铭记在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深切怀念聪明大度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伟大的母亲。at:2010年04月03日 早上8:26

文清-评论

清明时节,总让人想起自己故去的亲人,愿先人在天堂平安!at:2010年04月03日 早上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