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网络走进国人的日常生活,网络编辑应运而生。基于中国网络运行的特色,时下网络编辑仍然是以义务服务为主。众多“网编”,用他们的辛勤劳作,为网民们搭建了交流的信息平台,维持着网络秩序。为促进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没有网络编辑经历的网友们,往往体会不到这种默默服务,常常因为中国网络的“特色”迁怒网编们。诸多质疑,诸多污辱,诸多谩骂……令从事过网络编辑的网友们黯然神伤。笔者在多家网站作过多种网络编辑角色,对于网编们的苦恼感同身受。所以在发表此文主旨前,我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呼吁网友们,在认识网络问题上多点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替自己服务的网编们想一想,尊重一下网编们的劳动,也就是尊重自己。.
网编们的辛苦与烦恼是客观存在,可网编的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事实。笔者以为,无论网编工作有多少艰难坎坷,凡受聘网编的网友们也应该本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争取做好网编工作。此文旨在与“网编”们交流一下对于网络杂文编辑定位的认识。
我在某网站发了一篇杂文《强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多日未见审核通过。后来一位编辑坦诚地告诉我,他不同意我此文的观点。所以没有通过我的那篇文字。我当时与之简单交流一番。编辑是一种服务岗位,作者的文章不一定必然要符合编辑胃口,因为无论编辑学识多么渊博,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编辑要做的工作就是看作者的文章,是否符合本栏目体裁与主题的要求,行文上主题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谨。此君闻罢说,那我们编辑还不能有自己观点了?我回答他:“编辑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应该在文后跟帖中发表。不能写在按语中。按语代表着编辑(网站至少是栏目)的观点,跟帖代表着读者的观点。过后一想,他这种观点并非是他一个人的个别现象。于是形成这篇文字,与网编们交流一下。
就目前中国网络编辑而言,编辑是把握大方向的,看看作者的观点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的“法律”,是否符合本栏目体裁与主题(一般原创文学网站的传统体裁散文、杂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栏目不设主题),除非存在中国特色的“违法”观点,应该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兼收并蓄,广纳雅言。而不易以个人观点确定作者文章的去留。如果作者文章中观点与编辑的认识产生共鸣,可以斟酌与作者的熟悉程度,在按语中作相应深度的交流。如果是陌生作者,按语应该以肯定长处为主,明确显著不足为辅。倘或存在观点分歧,至多也就是用“设问语言”引起读者注意,交由读者们去判断。
如果编辑确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可以退出编辑程序,在文章后面发跟帖,与作者交流。这样即便发生观点冲突,也仅是读者与作者的矛盾。并非职务行为。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由我审核的文章作者,看了我的跟帖非常不客气地反驳我的观点,要我删除我的跟帖。
我提醒这位作者,他所不能接受的观点,我是写在跟帖里的。之所以没有写在按语里,就是为了表明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观点。而本网站发表文章的相关要求里已经明确,文章发表后不能删除,读者跟帖除非存在“违法”语言与不文明言辞都不能删除。这是一种要约合同,作者在注册时已经选择接受此类相关要求,一经注册并发表文章,合同即成立。本人以读者身份在其文章后跟帖,发表观点,完全符合约定。跟帖中没有“违法”语言与不文明言辞。故没有理由删除。如果作者不能接受这个答复,可以向网站投诉。由网站管理方裁决。作者看了我的回复后,表示理解。坦诚承认没有注意到“观点”的角度变化。此后,我们之间的交流不但没有中断,直到我辞去该站编辑工作前,我们一直交流不断。
杂文栏是原创文学网站中颇具争议的栏目。笔者前些年曾因为向某原创文学网建议设置“百家争鸣”栏目与该站管理方发生争执,该网竟然封了我的id,事隔一年多后,该网站新版首页出现“百家争鸣”栏,并且主动对我的id解封。在中国办网站很艰难,不但有诸多条条框框,还有许多潜规则,稍有不慎,网站就将遭到查封。所以尽管当初该站封了我的id有些粗暴,却能主动纠错。因为我提议设置“百家争鸣”栏,也并非要求什么观点都可以纳入争鸣。在“法定”范畴内,存在争鸣的内容仍然很多。因分歧封作者id,实无道理。
网络高压,让网站管理方如履薄冰,丧失理性判断。令人欣慰的是,该网站在认识到这种错误时,能够主动给我的id解封。这是众多网站管理方不具备的豁达。所以该站能够经历泛黄、内讧、仍然能够劫后余生。人气虽然大起大落,现在仍为网上人气最盛的网站之一。
网络管理是个新领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一个健康富有生命力的网站,应该是豁达、包容、公平的。这个原则最终要由编辑来贯彻到每一个作者与读者。编辑是具有使命的,大的方面是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小的方面是凝聚作者与读者使网站健康发展。笔者有《小谈网络编辑与管理者的修为》一文,针对中国网络的特点与从事网络编辑的经历,发表些许拙见,供读者朋友们参考,佐证此文主旨。
广义杂文,包括任何体裁的文章。可是狭义的杂文则是那种具有明确主旨,翔实论据,严谨论证的论说文。这种论说文还分为科研论文、政论文章与交流论文。科研论文因为是要阐明科研成果,所以诠释科研成果的语言应该力求准确,引用论据必须注明出处(什么出版社什么时间出版的什么书,第多少页,第多少行)。而政论文章与交流论文——狭义杂文,则一般是在社会普遍共知的基础上,阐明观点。这种观点,常常只代表着个人认识或者一家之说,作者论述旨在阐明个人观点的合理性,说服读者。读者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原创杂文栏多是指这种狭义的杂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杂文比较兴盛。人们用这种文章体裁阐述自己观点,抨击腐朽现象。最具代表性的有众所周知的鲁迅与吴晗,鲁迅的文章大家都知道,吴晗的杂文世人了解的不多。吴晗解放前的代表作《投枪集》就是一个具思想性、批判性于一体的杂文集。解放后,由于政治高压,中国的杂文界噤若寒蝉,基本成为政治工具。即便是改革开放后,在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前,中国的杂文也基本处于窒息状态。一般只随声附和,为政治唱赞歌。
网络为中国杂文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由于相对较长期的“禁杂”,网络杂文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至今还秉承着解放前的“鲁迅风”。所谓“鲁迅风”,其特质无非两点:一曰批判的精神,二曰思想的火花。所谓“批判”的精神,由于中国的语境常常误解“批判”二字,所以必须强调“批判的精神”实质就是独立的评判,要求作者不受外物所左右,不被私利所诱引,至少主观上应如此;所谓思想的火花,就是写杂文的人可以不是思想家,但必须是思想者。“批判的精神”确保杂文的锋锐,思想的火花确保作者认识的高度。
杂文所要求的批判的精神和公民社会对政论家的要求几乎是一样的,你可以说错话,但这说错的话必须是你脑子里的真实想法,是你运用理性思考的结果。从根本上说,一个杂文作者不会有什么“先验”的立场,他可能既不属于左也不属于右,既非激进也非保守,他只是他自己。在他动笔之前,也并不是早已打定注意要去歌颂什么、抨击什么,只是某人某事某种现象触动他非写一篇充满“批判的精神”和“思想的火花”的文章不可,如果硬要问他秉持什么准则,那只能是自由、民主、正义、良知等这些人类普适的价值。
有“知识乞丐” 之誉的徐懋庸在1957年说过这样一句话:“杂文作家要养成对黑暗的敏感”,他的这句话让人赞叹,因为他依据的正是为人的正义感,在这种正义感之下,他是不会去管这“黑暗”来自哪里的。既然杂文作者不应有什么“先验”的立场,那么杂文就不会有一个具体的物化的“敌人”,杂文的敌人只是自由、民主、正义、良知等这些人类普适价值的反面。
一个真正的杂文作者肯定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可即使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也无法保证他表达的任何意见都正确,最关键的是看他表达的意见是否缘于他个人真实、独立的思考。所以杂文编辑是网编中最难做并且存在一风险的一个角色。如何处理这方面的矛盾,读者朋友可以参考已经发在本站《小谈网络编辑与管理者的修为》一文。
——此文中一些内容与观点来自网络与本人为中华网络文学院的讲座稿。∮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