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野草吧,能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反正是漫山遍野的。你踩过,我踩过,却踩不尽,烧不完。
古时候把人分多种,帝王,诸侯,大夫,士,最后是平民。于是平民就在见帝王的时候称自己是草民。原来草就是民,想来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形容倒也不为过。虽然说人与人之间的优越感不会消失,但总也是新的世界了,再也没有草民一说,都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实也是,草茫茫布满天地,如同民有土便可生根,便可繁衍一样。山上,水边,只要符合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人的踪迹,甚至是在生命的禁区都会有一个民族在歌唱,在青藏高原,在冰川哨所,他们改造自然,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构建出一个个辉煌的时代。
草是默默无闻的,却是极有韧性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最真实的写照。它们没有绚烂的花,没有修长的身段,有的只是充充盈盈,浩浩荡荡,虽然说秋天来时候难免凋凋欲残,但是我把这样的残看为一种含蓄的积蓄的生是对的。如同我们以往的王朝与以往的社会,世上本没有天之子,从原始的氏族部落到后来的奴隶社会因为劳动力的发展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物质的富裕引发了战争,部落的领袖原本也是平民中的能手,或者说是草丛中的劲草,他们带领着自己的人民最终走进了国家的体制。那么就是说帝王原本是草,如黄帝,如尧、舜、禹他们都是最基本的人民,身体力行的劳动者。这样的话首先得出一个结论,近于草的才是好的领导者,当然我说的是接近心态,生活,而非能力,能力是越高越好。那么这一结论为以后朝代的变革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那就是凡远离草色者便不可为王。奴隶社会的灭亡,暴君的下台,在他们对国家的基本单位好比是花园中的草地进行摧残的时候那些以为最娇艳的花必然也失去它们的颜色。以往圣贤之君在位不能说能改革社会根本的体制问题,但他们有体恤人民的疾苦之心,往往圣贤后面的谋士来是来自于草,深谙民心,知道民之所须,那么这一切的必然联合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以民为本,为民着想。唐太宗的千古名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改成:草可养花,亦可凋花。
枯萎的不会是灵魂,燃烧的永远是火焰。换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来说吧。恰似雨打风吹,
怨声载道而君王却充耳不闻,苛政杂税正如这风霜雨雪,压倒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我读历史记得秦的暴政,挖心剖腹,割鼻斩手,残忍之极。奴隶如猪狗,帝王似蛟龙。但最后呢,不过十几年的而已便自尝苦果,江山易主。我不说具体的事件了,太麻烦,反正道理在人心。那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一旦失去一丝回旋的余地,留不下一滴可以生存的水分还有什么力量比这个更强大?摧枯拉朽,揭竿而起,这样的故事只要是灭亡了的朝代都有。
任何朝代都必须要明白只有百姓的饭碗里有一口吃的你才有吃的。就如同我们当初鼠目寸光狂砍乱伐一样,把山林都砍了,把草木都卖了,而现在呢四分之一的沙漠化,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黄河的浊流,会提醒我们犯下的错误终究需要弥补,需要付出代价。这两件事情虽然看着是事与质的不同,但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想养好一片花园要正确对待各种草木。文人为兰,高士为竹,廉吏是荷。各种各样的社会的组成部分最基本的来自于民。当政者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园主,而是勤奋不息的园丁。
好好熟悉每一个部分的需求,好好把握取舍的分寸。让池里开满荷而不是散漫的浮萍,让荷花把水养清澈而不是让浮萍搞臭,把兰花放在适合它生长的地方而不是如你所愿的曝晒在阳光下看着它死亡。把竹子养在自己的住所左右提醒自己时刻要有高尚之风。草呢就自然地平铺在它们惬意的地方,你要折去吸收它们养分的一些毒草,让那些漂亮的花在草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的姹紫嫣红,这个花园最美丽的时候是大家都在齐心协力奉献自己的时候,那一朵朵绽开的都是这个整体结出的文化的思想的和谐的果实。
野草并不野的,他们善良养育着无数的生灵,他们坚强保卫这一片河山。野草也不是柔弱的,种子的力量可以举起一个皇朝,也可以焚烧一个时代。野草是最可爱而朴实的
-全文完-
▷ 进入无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