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根:破解“空壳村”还需广开财路
形成“空壳村”主要原因是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原因。但是,让经济移民、文化移民、政策移民大潮左冲右突宣泄不畅的原因,却是体制、规距、腐败的藩篱。
一是农村的投入主体比较单一,社会资本进入不够,使得农民群众文化设施超不上需求增长。
二是复杂昂贵的农资成本,加重了农民务农成本,也是农资营销网络变得支离破碎。我国是农业大国,9亿是农民。但真正务农的农民有多少呢?尤其是“80后”青壮年劳动力成为“盲农“,这里有中国地域辽阔的人口众多一方面;务农成本过高和不便捷、农村留不住人的另一方面。
笔者曾经出生在农家,生长在农村,成长在农业,现在城里变通的农民工当月收入超过农民一年的收入,这里前者仅多一个“工”字,这还不包括领导干部、企业家、文化名人等高收入群体。这种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的趋势必将凸显出现。
所以,破解“空壳村”的另一大路径,就是消除两极分化,改变收入分配体制,降低务农成本,广开农民增收的“财路”。当务之急,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南北差别、穷富差别,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目前在许多农村经商人很少,无论是年老或年幼都难稀稀拉拉难以形成潮流。这一方面可能是相对于农民经济能力、就业率限制,另一方面,显然是经商、务农环境是主要阻力。在接动农村经济的政府投入中,不一定是建桥修路,主要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吸引农民、拴住农民。这一点,不难,因为中国农民明事理、爱文化、讲美德。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燎原百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