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青山不老 绿水常清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

发表于-2010年03月30日 上午11:51评论-1条

青山不老 绿水常清

————记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禹贵民

他风雨兼程,在已去的五十八载春秋中,奔波的足迹踏遍了祖国西部的山山水水。他任劳任怨的耕耘中,甘肃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和迅猛发展。他就是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禹贵民。

禹贵民,回族,1934年10月生于陕西省安康县, 1955年加入中国共[chan*]党,曾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陕西、西藏、甘肃等基层工作多年,历任康乐县委副书记、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甘肃省委副书记,后又担任过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1998年退休后,任甘肃省花卉协会会长、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川林场场长至今,在中国西部已辛勤耕耘了58个年头。

做官为民 功济于当世

自19岁从陕西安康农业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直至走上领导岗位,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和农林打交道。1970年任康乐县委书记时,他带领群众大搞植树造林,硬是在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山塬上造林5万亩,并因此为康乐县争回一面“全国林业先进县”的锦旗;1975年后在担任省上主要领导期间,主抓全省农业生产、造林绿化等工作,为甘肃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82年至1994年,他担任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在这12年任职期间为甘肃省林业建设和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及改变生态环境都起到了一定作用。1996年从甘肃省政协常委职务上正式退休。他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绿色成就了他的壮志。 

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国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黄河穿越狭长的城区,境内黄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黄河两岸连绵的山脉,被称为南北两山。

也许是饱受干旱少雨和风沙之苦的缘由,上百年来兰州人一代又一代延续着一个美丽的梦想,一个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这就是绿化家园,重铸辉煌!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情,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启动之时,建设者们以背水一战的壮怀走上无边的荒山,走上满目浑荒的千沟万壑。

正因有这样的梦想,兰州人才对两山工程倾心了真情实感。

1983年兰州市南北两山大搞绿化,他出任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南北两山的草木上浇筑着他辛勤的汗水与无私的奉献。

在两山绿化的工作开展进程中,他多次奔忙在林地间考察,研讨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工作中的课题;他陪同原甘肃省省委书记李子奇一起检查工作的质量与进度,并和远道而来的日本客人一起植树。颗颗晶莹的汗水都挥洒在了耕耘的热土上,终于使荒漠披上了绿装,盛满了温情。那一株株挺拔的绿树,一片片迎风的绿叶,尽情地在阳光下招展。这一切都是他对林业建设事业付出一腔热血的最好回报。

可贵的是,两山工程净化了民情;爱护绿色、关注绿色的生态道德已深入人心;两山工程从申报立项,建设管理到竣工验收,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倾注了空前的心血,美好的愿望和实干精神得到空前的凝聚和弘扬,这种精神在兰州人心中树起了高大的丰碑!两山建设者们无疑在兰州的发展史上赋写了一页壮丽的诗篇!

植树造林 苍山自有信

禹贵民与树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喜欢树木,离休后索性承包了3000亩荒山种树育苗。一晃10年过去了,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已变得满目苍翠,绿树成荫。而73岁的老禹也依然不减当年风采,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整天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梦都在笑着哩!”让老人做梦都在欢笑的事情,就是中川林场那片生机勃勃的林子。一棵棵国槐杨柳,一株株云杉松柏,一窝窝沙枣、沙棘、红柳,在他眼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老禹说:“望着它们,心里就有希望。有了希望,人就精神,就有力量!”

禹贵民离休前担任过省林业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等要职。按理说,官当到这个地步,退下来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愁了。而他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干些事情。怎样打发回家赋闲的时光,在他看来成了大难题。他19岁从陕西安康农业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乃至走上领导岗位后,大多时间在和农林打交道。1970年,时任康乐县县委书记的禹贵民,带领康乐人大搞植树造林,硬是在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山塬上造林5万亩,并因此为康乐县争回一面“全国林业先进县”的锦旗,他也被林业部授予“绿色长城”奖章;1983年兰州市南北两山大搞绿化,他出任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南北两山的草木上有他辛勤的汗水。思来想去,他心里渐渐有了主意。是啊,大半辈子都和树木打交道,如果说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的话,除了树木,还能有什么?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禹贵民是个痛快人,说干就干。1997年4月,他的林场成立了。在永登县中川镇马家山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山秃岭间,时年63岁的他带着四处招来的工人上山了。推土机轰鸣作响,一座座光秃秃的山丘被削平,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壑被填起,他们一边推填山沟,一边就栽下棵棵幼小的树苗。植树造林他是内行,他知道其中行道,也了解国家政策。在各级政府关心下,他争取到了400多万元国家补助和450万元银行贷款。用这些钱,他同工人削平了21座山头,填平了11条沟壑,建成两个上水泵站,安装送水管道近万米。3公里长的输电线路架好了,17公里长的林区道路铺成了,3000米长的渠道砌起来了,一切正如预想的那样顺利。他心怀美好憧憬,眼前常常浮现出绿树参天、鲜花如海的画面。

然而事情并不如禹贵民想象的那样简单。大量的树苗栽下不几天,一棵棵发蔫枯黄,枯萎死去。“老林木”遇上了新问题。原来,这里的土壤盐碱含量过大,树苗根本无法适应。禹贵民他们赶忙为树苗施农家肥,灌硫酸亚铁,以改变土壤酸碱度。对那些枯死的树苗,工人们只好一棵棵拔去,拔了再种。林场职工何彦斌过去在其他林场长期植树造林。他说:“没见过这样的地方,栽一棵树比其他地方要难几倍。土地干的时候像石头,挖也挖不动;湿的时候像一团稀泥,脚都站不住。一棵树,一年要浇五六遍水,一遍不浇树就死;牛粪、硫酸亚铁树窝窝里轮着上,一个不上也不行。”

让禹贵民犯难的事不止这些,庞大的投资、工人的工资、林场的开销等意想不到的困难,常常让他晚上无法入睡,梦里有时也经常惊醒。禹贵民说:“晚上愁得睡不着,但早上到山上看看那些已被开发的[ch*]女地,看看那些正在成长的小树,心里的愁烦一下子就没有了。树,就是希望,我有希望,还愁什么?”

在一番番愁苦挣扎和一次次憧憬希望的交替过程中,禹贵民度过了离休后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10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的林子也已长大成林。现如今,他以他坚强的意志将2000多亩荒山染绿,在不曾生长过一棵树的马家山,已有170万多株各类树木茁壮成长。每当有客来访,他都会兴高采烈地引客上山,如数家珍地聊着他的林场,聊着他的树木。他告诉我们,林场从成立到现在,每年为社会提供280万株优质树苗,几年收入也有300多万元。用这些收入,他偿还了部分银行贷款,还兴建了养殖场,饲养肉牛和红腹锦鸡,林场基本上做到了收支平衡。

莫道七十古来稀,染绿荒山人未老。禹贵民离而不休,老有所为,为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山河作出了贡献,也为他的晚年描绘出一幅灿烂画卷。握别禹贵民时,他雄心勃勃地说:“人是要有一些精神的。以我现在的身体条件,起码还能干个十来年。到那时,我的林场一定能成为兰州甚至全省的一大景点,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千山点点翠,万水悠悠青。一座座山峦穿上绿装,一条条绿色通道播撒绿阴,戈壁滩新添了绿洲,母亲河披上了绿纱,这就是他立足大地务实干事的结果。如今,虽然岁月无情,他已经76了,但他依然不减当年风采,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整天激情充沛。他还有未竟的绿色梦想,他还有凌云的志向。与山为邻、与树为伴,他仍走在创业的大道了。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了陇原大地的绿色,他鞠躬尽瘁,老当益壮,缔造了令人仰视的辉煌。他是一部厚重的书,翻开来就等于翻开了近60年甘肃恢弘的人定胜天的林业史。

播撒爱心 博施以完德

禹贵民率直,豁达,敢说敢做,官场生涯颇具传奇色彩。他位高权重时,对自己的民族和宗教上的事情敢于担当,几挽狂澜于危局,显示出高超的官场智慧;他卸任后,又热心于民族宗教的方方面面,成为当地民间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他老家在陕西安康,是一个回汉杂居的小村子,只有几十户回族。小的时候,对教门的了解只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熏染。后来参加工作了,第一站是陕北。机关里就只我一个回族,吃饭上很讲究,一个人一个灶,自己做。后来到了西藏,情况好一些,那里回族比较多,吃饭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的进一步了解,是后来在临夏工作期间补的课。1957年我23岁,被调到临夏工作。这时候有充分的条件接触阿訇、接触穆斯林群众了,对信仰和教门的认识增加了一些,对念经啊、礼拜啊这些基本的东西有了概念。也就是在临夏工作的这一时期,他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做人、为官的基本原则:第一,作为党的干部,就要做好人民的公务员;第二,作为民族干部,要热爱我们这个民族,要热爱我们这个宗教,要为这个民族办事。

东乡县有一个人大代表,是个小学教员,在人代会上反映东乡吃水问题,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当时的田纪云出面了,一下子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问题。这就是一个人的努力救了一个县。兰州有个苏广林阿訇,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就敢说话,代表穆斯林说话,他也有些文化,有这个水平。不像别的阿訇、老人家,一见领导就是好好好,有话不敢讲。

社会各界热议

韩正卿: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协主[xi]、北师大教授启功:青山作伴。

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连千 峰,无欲则刚。

个人简历

1952年毕业于陕西省安康农校

1952年8月至1953年2月在陕西商洛地区畜牧站工作。

1953年3月至1956年6月在陕西榆林地区畜牧站工作。

1955年加入中国共[chan*]党

1956年7月至1957年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畜牧处工作

1957年8月至1964年12月任甘肃临夏州农牧局副局长兼州农科所所长、书记。

1965年1月至1968年2月任中共临夏州农工部副部长

1968年3月至1969年12月任临夏州革委会办事组负责人

1970年1月至1973年3月任中共康乐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

1973年4月至1974年12月任中共临夏州委副书记、书记、州革委会副主任、主任

1975年1月至1977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①、省革委会副主任,并当选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

1978年1月至1982年2月在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学习

1982年3月至1983年4月任甘肃省林业局副局长

1983年4月1995年7月任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95年8月至1998年7月任甘肃省政协常委

1998年8月退休,任甘肃省花卉协会会长、甘肃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川林场场长至今

①当时省委有第一书记设置,其他书记均称省委书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非常真实的一篇记事散文,
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省委书记,
需要这样的人民公仆,
他不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
而是真实生活中的人。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这才是真正的公仆 。at:2010年03月30日 晚上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