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笔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词藻已经幻化成家常便饭被我们耳濡目染了。错误铸成,不论是由于不经意间还是局限于才疏学浅,一旦经别人指出,就会在惊慌失措中,以“笔误”来避之。
相对于原则性的错误而言,这种“笔误”,就像是死刑相对于拘留一样。即使两者产生的最终后果相同,却是不能将罪责等量齐观,后者远比前者所背的枷锁轻许多。这样所犯下的错误就跨越到了失误的队伍,所以大部分人都以此来作为犯错的理由。
如果经常以此为借口,长此以往,于己无益。就比如我们自己盖房子,把四周围起高高的墙,以防别人进来,却没想到自己也出不去了。“笔误”外表看来还有冠冕堂皇的一面,实质上却把一个人推进了牢房,在思想上、学识上带上了沉重的镣铐,使自己固步自封。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深有体会。高中数学题中,算数这部分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子了,但就是在这儿时常栽跟头。卷子发下来了,“不会吧,这么少”,一看都是算数错误,就大呼“哎呀,笔误啊,笔误!”,然后就过去了,也不去看哪算错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算错了。这已经成为分数不高的一贯理由了,就给自己减轻了“刑罚”。所以在这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后来深究其原,不光是因为不认真在捣鬼,还有很多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得当。
据上所言,以“笔误”来解释错误的由来,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工具。其实有些错误并不是手一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没经过深思熟虑,或是学识能力所限。现今在网络上可以阅读到大量的文章,曾经见过一篇发表过的文章,里面标点错误连篇,你能说这也是“笔误”吗?就算是“笔误”,满篇的都是,难道在桌前作文时,脑袋放在床上了吗?
曾经读过一篇精华文章,谈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用了许多“gdp”这一字眼可是却将“gdp”都写成了“jdp”,不过我很确定他的确谈的是经济,也可以肯定他的确是在说“j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如果说不明白国内生产总值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其缩写,又拿什么来谈国家的经济,你写的文章又有谁来信服呢?我当时实在是看着难受,就给作者委婉地指了出来,哪知他回复我“笔误”二字,这对精华来说,应该算是白璧微瑕了。我想这是用“笔误”来自我安慰吧,不甘心认为自己犯的是学术性的错误,谁也不愿袒露自己真的不知,只有以这二字来掩饰,这个理由更加堂而皇之了。
有些错误确实是因为笔误造成的,但一贯以其为理由,就是在逃避责任了。曾经有一个法官,在判刑书中,把“无罪”写成了“大罪”,那个被冤枉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推向了断头台,事后才发现是“笔误”造的孽,那个法官就把所有的责任放到了“笔误”的背上,最终法官还是一身轻松,不用一命抵命。当然那是在法治还不健全的土壤上萌生出来,如果是在法治开明的社会,就会因为“笔误”陪上两条性命了。
丘吉尔曾说过:“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如果做事不以责任为先,定会铸成大错。所以当我们在自己犯的错误上戴上“笔误”的头冠时,首先衡量一下所要承担的责任,做到既为自己也为别人负责,切勿将责任一退六二五。
有时候在作者的文章里,看到的一些所谓“笔误”东西,也可以看到作者常识修养和学识修养。在真正的“笔误”里,可以看出为文者对于作文的态度如何。孙犁说过:“文字是很敏感的东西,其涉及个人利害、他人利害,远远超过语言。作者执笔,不只考虑当前,而且考虑今后,不只考虑自己,而且考虑周围……”。所以作文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态度上重视,“笔误”自会“敬而远之”的。
对于“笔误”,我们不可以把它当成一座监狱,不能囚禁自己,更不能迷惑别人。真正的笔误,我们敬儿从之,敢于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并非“笔误”,而以笔误来敷衍众人的,还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不是有句老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相反却是真理所在。
/月璐
-全文完-
▷ 进入诗香雪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