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的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多处抄袭,王彬教授称,他通过对比发现,汪晖的抄袭手法有以下几种: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等。
至于汪晖教授是不是抄袭,王彬彬教授是不是炒作?我没那闲工夫去考证,更不想去揭别人的短,如果汪晖教授是抄袭,现在文章又有谁不在抄袭呢?如果说王彬彬教授是炒作,现在的教授又有谁不在炒作呢?抄袭也好,炒作也罢,抄袭加炒作,旧料加新料,那就成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只要抄袭得好,炒作得好,也就是一道好菜,吃了绝无坏处,只有好处。
只是,我对王彬彬教授所说的几种抄袭招式倒是很有兴趣,不妨透露给烟雨的写手们参考,当你们江郎才尽之时,好好地借鉴,即可常驻烟雨,保你长盛不衰,篇篇精华。
搅拌式,王彬彬教授的解释是: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
王彬彬教授所说的搅拌式,其实就是一种文章的取材问题,把别人的观点,语句跟自己的观点,语句充分搅拌在一起,那就成了一道自己做的好菜,这种搅拌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别人的观点,语句都是公开的,自己的观点,语句又是现成的,信手拈来在锅里搅拌几下,油炸也好,清蒸也好,绝对的美味可口。我就经常使用这种招式,把别人的观点先放在自己文章前面,再把自己的观点写在文章的中间,完了在文章的后面进行充分的搅拌,一篇好文章就这样出炉了,真的,味道好极了!
组装式,王彬彬教授的解释是: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己的话示人。
王彬彬教授所说的这种组装式,其实就是一种文章的拼凑方式,也是我最拿手的把戏,不管是国外的零件还是国内自产的零件,只要你认为合适,都可以搜罗在一起,你可以把罗密欧祝英台嫁接在一起,也可以把梁山伯跟朱丽叶拧在一块,反正是一男一女,结婚以后肯定可以生儿育女,要是生不出来,把他们送往南方医院男科或者妇科,再不行,搞个人工受精,看你祝英台和罗密欧生还是不生!
掩耳盗铃式,王彬彬教授的解释是: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
王彬彬教授所说的这种掩耳盗铃式,其实就是文人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他不用动脑,也不用思考,文章中长篇大论都是别人的好东东,让读者看了羡慕得紧,看完以后才发现,原来是出自别人之手,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过时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轻车熟路了,甚至把文章后面的“参见某某书”这句话也给漏掉了,尽管骗不过老师,但骗骗同学可是绰绰有余的。
老老实实式,王彬彬教授的解释是: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
这种方式我倒是没有尝试过,很想学学,不过我又觉得,这种方式是不是太缺德,一种没有招式的招式,武学大师遇到都难以应付,当今的网络就出现很多这种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文坛高手,就连小女子这样三流武功他们也盲目崇拜,把它拿去招摇撞骗,居然还得到一点喝彩声,真让人啼笑皆非!
王彬彬教授最后还教导我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最好)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
括弧里面的“最好”两个字是我加上去的,我之所以加上去,主要原因是王彬彬教授用“有时”并不能体现抄袭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有时”改成了“最好”,那就给学习者提供了主题,也可以说给学习者提供了抄袭的秘诀,那就是抄袭最好不要采取一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四种方式充分结合,而且要不断的研发,改造抄袭的方式,如果改天我发现了新的抄袭方式,我一定第一时间告诉爱好抄袭的朋友,费用就免了,给个红包就行了。
-全文完-
▷ 进入黑寡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