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海南 天涯之外更有天一盏心灯

发表于-2010年03月22日 上午10:57评论-3条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从小,在我们心中就有一个天涯海角的情结。

天涯在哪里?海角在哪里?渐渐长大之后,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祖国最南端那块遥远而神秘的岛屿——海南,幻想从那里可以找回我们追寻向往的离愁别恨。

终于,在阳春三月的一个清晨,我们登上了这块仰慕已久的土地,沿着当年苏东坡被流放的足迹,从海口,经儋州、澄迈、万安、琼州,一步步走向“天涯海角”。

想象中的海南应该是一个荒无人烟、荆棘丛生、毒雾弥漫、蛇鼠出没的蛮荒之地,要不然怎么会成为古代官员被贬谪流放的苦役之地呢?

公元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当苏东坡从黄州到惠州,一贬再贬到达海南儋州时,已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甚至打算就此终老。在他写给朝廷的《谢表》里留下了“生无还期,死有余责”的话。到了海南,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他只得自己耕种,自己酿酒,自己制墨。这位集儒、释、道思想精华于一身的文学大师,尽管抱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海南万里真吾乡”的旷达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但还是难以忍受其中的寂寞与清苦,忧伤常常爬上心头——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通潮阁》)

相比之下,早他两百年先来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在海南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一共写下了数十首思乡怀旧的诗。其中一首《登崖州城作》清楚地表达出了他的忧郁和悲凉之情: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继苏东坡之后,先后有丁谓、赵鼎、李光、胡铨等十多位文武名臣被贬于此。水急浪高的琼州海峡犹如一道天堑远远地将他们抛弃在中土和帝京之外,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他们形影单只,茕茕孑立,孤苦伶仃,整日凝目大海,遥望中原,希望海水能带给他们返回故土和重掌朝政的福音。在漫长的遥望等待中,一批批走了,一批批又来了。而有一批却永远留下来了。李德裕最终没能走出海南岛,他的子子孙孙也在此代代繁衍。赵鼎在被贬三年之后,终因不忍受辱,绝食而亡。尽管苏东坡在旅居三年之后有幸遇赦北归,但仅仅只过了三个月就死在了回京复命的路上。还有号称“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这位写下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天才少年,最终也将他年仅28岁的年轻生命永远留在了南海,完成了他的夙愿。

由唐至宋,中国古代帝王惯用的的流放手段给海南带来了无尽的忧伤和愁绪。到了元明时代,由于大陆战乱频繁,大批中土人士为了避免战火举家迁至海南。同时,不少海南本土百姓由于种种原因挥泪远航,开始向南洋和世界其他地方去谋求生路,从天涯走向更远的天涯,形成了明清时代庞大的琼侨队伍。特别是到了近代,一大批热血青年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走出海南,寻求真理,如:宋庆龄、张云逸、周士第、冯白驹等等。这些无论被贬的还是被迫的、无论走向天涯的还是离开天涯的人们都怀着同样一种情感——乡愁,他们无时无刻不把眼光投向温热的家乡。对他们来说,家乡竟成了真正难以抵达的天涯。他们的目光穿过群山,穿过江湖,穿过迷迷茫茫的蓝天碧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走向和文化归属感。

清代雍正年间,一位名叫程哲的当地知府在南海边的一块巨石上无意中写下了“天涯”两个字。从此,这种文化现象终于有了一个正规而统一的称呼——“天涯文化”。如今我们无论行走在海南的大街小巷还是山川沙滩,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存在。“天涯海角”、“天涯路”、“天涯石”、“天涯树”等旅游景点随处可见,还伴有“海判南天”、“鹿回头”、“南海观音”、“南天一柱”等一系列衍生文化。就连当地百姓也纷纷效仿,“天涯酒店”、“天涯宾馆”、“天涯超市”比比皆是,仿佛什么事情只要与天涯挂上钩,就能确保成功和丰收。使得这个原本略带思想性的词语变得越来越物化了,我想当年程哲写下二字的时候,肯定不希望它仅仅指的是一个地名。

然而真正将这种天涯文化发扬光大的是在1988年海南建省之后。聪明勤劳的海南人民,利用海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将海南建设成了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旅游圣地,使得这块“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吸引着那些沉迷于红尘中的男男女女纷纷前来寻找和感受丢失已久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尤其是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关于将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之后,如一缕春风迅速越过琼州海峡,吹遍海南大地。海南人民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准备再创辉煌。借用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话说:“10年之后,将再打造一个崭新的海南。”如今的海南岛再次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投资商蜂拥而至。各种语音和方言交织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感受到家的亲切。就连我们在海边踏浪、商场购物的不经意间,也能听到熟悉的“德语”,大家相视一笑,擦肩而过,平常而又随意。回想几百年前的唐宋时代,简直不可思议!

沿着漫长的海岸线,我们自北向南走遍了大半个海南岛。无论是在椰林夹道的环岛公路,还是在烟波浩渺的海边沙滩、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我始终用一种敬畏的目光打量着这块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土地,心里总有一个疑问: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怀使得中国的人文版图渐渐发生了变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文明因此向南倾注?如今我终于明白了,在它看似平常的温暖祥和、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其实蕴含着一种沧海桑田亘古不变的坚定情怀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将一个个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远离战火噪音,阻断名利欲望,最终回归自然找回自我,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从而能够站在比同时代人更高的层次上俯瞰社会人生,获得一次自我境界的完善和升华。对于这些流放人员来说,海南的短暂之旅,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与其说是他们成就了海南,倒不如说是海南成就了他们。

近代以来,来自大陆的政治文明,来自南洋的商业文明,来自西方的宗教文明,在这块弹丸之地经过长期的融合、沉积、挤压,终于破茧而出,喷薄而发,使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荒无人烟、荆棘丛生、毒雾弥漫、蛇鼠出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到处呈现一片时尚、现代、鲜活的色彩。如果苏东坡在天有灵,定会发出不虚此行的感叹。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五天时间一晃而过。离开海南时正是深夜。飞机越过琼州海峡急速地向大陆飞去。透过窗户远远望去,海口的上空灯火辉煌,繁星浮动,那么熟悉、亲切,仿佛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感受不到一丝离愁别恨。不知不觉就想起了前人的诗句:“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的确,大自然是不存在天涯海角的,它只存在于人心。决定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并不是空间的远近,而是心灵的亲疏。所以,人在天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也在天涯。祝愿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永远不再成为天涯海角的代名词。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盏心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天涯海角在海南
天涯之外却还有更远的天涯
如果说天涯是一种文化
那么,乡愁也应该属于文化了
它的文化不在路途之遥,而是在心路之遥
文章包含人文、哲理,值得深思、寻味

文章评论共[3]个
澌涵毓-评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很诗意的文字,欣赏at:2010年03月22日 下午3:44

致龄-评论

欣赏美文,问好朋友!at:2010年03月22日 下午5:27

孤竹叶-评论

好文,问候心灯!at:2010年03月23日 晚上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