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让离任“村官”有盼头!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

发表于-2010年03月18日 上午10:46评论-2条

让离任“村官”有盼头! 

王典根 

据报载,安康市汉滨区为离任“村官”发工资 ,使乡村离退干部喜领“养老金”。这则新闻更让笔者感觉喜忧参半。喜事不言而喻,忧的是,近年来陕西各村、社区“两委会”进行换届,一大批村干部将离开这个平台,不是所有村官都能像汉滨区“村官” 离任这样高兴。

记得有位乡镇干部这样描述:“村官不是官!”他们身不离村,脚不离土地,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却待遇不高,尤其在陕南这些贫困村,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当“可怜的村官”。作为乡镇政府就要想办法拴住“村官”的心,让他们在政治得荣誉、离任有所养、事业有舞台。

“村官”很为难,他们身处农村工作最前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上级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农村诸多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实际工作中,向上还要对得起党,向下还要对得起人民。作为基层政府,如何拴住“村官”的心,已经摆在基层政府的议事日程。因为现在的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农村“难留人”。长期的二元发展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异,农村较差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使得大量农民纷纷涌进城市,由此形成了农村的“人才空洞”。一些村出现了一年、几年无新党员发展的窘境,基层组织建设人才断层、流失造成在村干部的选任上“无人可选”甚至“无人可用”的局面,乡镇也只好勉为其难。二是发展“吓倒人”。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较多,作为村干部既要为农村发展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又要处理好本村日常事务,还要应对家庭的生产生活琐事,工作压力和难度较大,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避而远之。乡镇也只好面对“能的不干”、“干的不能”,“哄得吓不得”、“奖得惩不得”的困惑,使管理打了折扣。三是债务“拴住人”。村级债务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这些债务实际又由村干部个人承担着。数额巨大的村级债务既束缚了农村发展,乡村两级又无力偿还。乡镇在考虑调整个别村班子时,不得不面对村级债务这个现实问题。由此一来,村级债务成了乡镇的“拦路虎”、个别村干部的“护身符”。

当前,农村就有这样一种观点:最穷是党员,无路当干部。而从实际情况看,“村官”所能享受的待遇是较低的。一是政治“无望”。对多数村干部来说,当村干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不少村干部认为,不管个人能力再强,工作做得再好,村干部的身分始终不能改变,因而得过且过、工作懈怠。二是经济“无靠”。当村干部一年的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这些收入对维持一家的生活运转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状况使不少人把当村干部当作一种“副业”,出工不出力,甘当“撞钟和尚”。三是老后“有忧”。村干部在离职后没有生活保障的措施和制度,不少村干部就有了“在职轰轰烈烈干工作,却职冷冷清清北骂名”想法,时常有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因而,在不少人眼中,当村干部不是“香饽饽”,而是“烫山芋”,对职位缺乏兴趣,工作没有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硬性的规章、制度等,还是软性的教育、培训等,都难以奏效。

汉滨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只是在一个方面寻求了突破,而不是要全方位地思考,下大力气破除壁垒,消除障碍,从根本上理顺对“村官”管理的关系和机制,将其管理纳入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如果要切实扭转 “无人想当、无人愿当”的局面,把“烫山芋”变成“香饽饽”。一要让村干部政治上有“奔头”;二要让村干部经济上有“干头”;三要让村干部生活上有“想头”。通过建立定期走访村干部制度,加强沟通与交流,关心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村干部正常离任安置制度,让村干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得。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参政议政,以利于其发挥余热,减少其对村组工作的潜在阻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里桐花香点评:

也许,只有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文章评论共[2]个
惜字如金-评论

不错,当鉴。at:2010年03月18日 下午3:46

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评论

谢谢!at:2010年03月19日 上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