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贾母的文化内涵谁解个中味

发表于-2010年03月12日 晚上11:59评论-5条

贾母可能没念过书,也可能不认识字,但贾母绝对是有文化的,而且她的文化内涵还很广泛,文化底蕴还很深厚。你看她吃有吃的文化,喝有喝的文化,看戏有看戏的文化,听书听曲有听书听曲的文化,装饰配置有装饰配置的文化,观风赏景有观风赏景的文化,待人处事有待人处事的文化,游玩打牌有游玩打牌的文化等等。虽然不好说她能与苏东坡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相提并论,但完全可以称得上“举手投足皆带文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把自己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

先说吃喝文化。贾母吃的好喝的好那不用说了,单说饭前饭后的洗漱和同桌人选的安排就很有讲究。饭前洗手漱口,饭后漱了口后再喝茶,从讲卫生的习惯动作中不经意地体现出了她大家、富贵的气派。经常看到与她同桌吃饭的是她的心肝肉儿宝玉黛玉和她的侄孙女湘云以及王夫人的亲侄女薛宝钗,而迎、探、惜三春则在另桌,同样是孙儿的贾环还不知在哪里哪,这说明她对孙儿孙女的喜爱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为什么有差别?除了其他原因外,宝黛钗湘的文化素质要高一个层次也是一个原因,再加上他们心性活泼,又特美丽漂亮,所以贾母特喜欢他们。当然,喜欢宝钗还在于她要照顾王夫人的脸面和情绪。这也体现出了贾母的爱美文化和处事文化。贾母喝茶是只喝某种茶而不喝某种茶,而且只喝一小口,品茶。比如妙玉给她泡茶时她说的“我不吃六安茶”和妙玉说的“知道,这是老君眉”就一目了然了。当时贾母只品了一小口就递给了刘姥姥叫她品品味儿,谁知刘姥姥却来了个底朝天一饮而尽。一个是品茶,一个是牛饮,二人茶文化的天壤之别在这里就一览无余了。

贾母喝酒爱行个酒令,她在大观园招待刘姥姥时不但提倡而且亲自带头行酒令,那可是“诗词歌赋,成语俗话,都要叶韵”的啊!很有些内在文化要求。贾母回答鸳鸯的酒令词共四句,分别是:“头上有青天”,“六桥梅花香彻骨”,“一轮红日出云霄”,“这鬼抱着钟馗腿”。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根据贾母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她的心境来加以分析:一三句很明显是歌颂当朝天子当今圣上的英明伟大,是青天和红日。当时乾隆刚当上皇帝,所以叫一轮红日出云霄,是歌颂乾隆的;第二句是赞美称颂天子脚下的大好河山风景如画且香沁骨髓(注意:她说的是梅花“香”彻骨,而不是寒彻骨)。所谓六桥,多半寓意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代天子;第四句大约就是贾母反用典故的自我创作了,不过这个典故反用得好,大家知道钟馗是打鬼的,就像猫是抓老鼠的一样,本来是天生的敌对双方,现在经贾母这么一反,钟馗和鬼就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了。贾母既抒发了她对社会的美好愿望,也是在颂扬社会的和谐。这四句实质上每句都是在歌颂他们的皇帝和社会好。乾隆是她的孙女婿,她怎么会不歌颂呢?这是多么精道的社会政治的酒文化啊!

贾母在观风赏景方面也很有文化艺术特色,举两个例子:一是贾母见大观园风景好,又听刘姥姥一吹,就命惜春照着样子把大观园画出来,需要什么,全力保证。如果真画成功了,那可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宏伟壮观呢!你说贾母的文化心气究竟有多大多高?她不但心气高,其艺术情趣还很浓而且很迫切,三番两次命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我年下就要的,你别托懒儿,快拿出来给我快画。”希望贾府早有一幅赛过《清明上河图》的佳作问世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二是大雪天薛宝琴穿着贾母给她的名贵风衣站在山坡上等待后面手抱梅花的宝玉,被贾母在山坡下看见了,她忙向众人喜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这个人品,又是这衣裳,后面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后又对薛姨妈赞说:“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并且叫惜春:“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她还把宝玉抱梅的形象假想成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直把我们的小画家为难得楞着出神。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贾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层次并不比她的孙辈们逊色,如果她没有文化或文化底蕴不够,她能体味得出这些美感来吗?

最能体现贾母文化艺术赏析才能的,还在她的看戏听曲听书上。虽然贾母看戏爱看一般的热闹戏,但她着重的是人物的身段动作,一招一式和唱腔韵味,而不是像宝黛钗湘们还停留在研究故事情节和唱词意境的阶段,贾母是早已过了这个阶段而进入了赏析戏剧艺术细微末节微妙之处的境界了。不但如此,她对声乐欣赏也非常讲究,热闹戏中,她尽情享受着锣鼓喧天的交响乐,但她更会享受单乐器的韵味:在中秋节凸碧山上的夜晚,月至中天,她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于是把乐队叫来吩咐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就够了。”于是照此办理。取得的效果是:“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众人“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都听入神了。没想到贾母突然问大家:“果然好听么?”众口一致称赞:“我们也没想到会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谁知贾母却说:“这还不太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又吩咐了下去,然后一边听曲,一边又笑话开场,就像我们现在在高级茶楼里一边喝茶摆龙门阵一边又有轻音乐来调节气氛一样,那品位,那氛围,那场景,都是贾母在二百多年前就为我们设计创作出来了的。

大家知道,贾母在听女先儿说书时发表的著名的掰谎记,语惊四座,勘称古今中外之一绝。因为原文较长大家又都很熟悉,就不引用了。我想说的是,我国传统的爱情故事,无论戏剧,还是小说,都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下相爱,要么先私通了再说,要么私奔或患相思病逼家庭就范,学礼不顾礼,有规不守规,千人一面,万部一腔,稍有不同,然而殊途同归,总之脱不了那个陈腐的虚假旧套。贾母根据自己对生活的高度领悟和深刻认识,有理有据地严正指出和严厉批判此类文人是在说谎,是没有生活真实的胡编乱造。难怪贾母宁愿看孙悟空鲁智深的戏,也不愿看西厢柳荫等爱情戏剧,即使看,也是看白蛇七仙姑等神仙的。从她的掰谎讲演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不但是个文学艺术的赏析家,而且还是一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批评家。那些文化人,小说家,戏剧家们,在贾母的面前难道不感到汗颜羞愧?难道不感到无地自容,找个地缝钻进去吗?掰谎记是贾母文化的真知灼见,也是贾母文化内质的高度体现。如果中国文学史上真有贾母这么一个人,我相信她的名气能与曹雪芹并驾齐驱!

此外,贾母在装饰配置调色方面也很有品味。也举两个例子:一是陪刘姥姥游大观园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见外孙女的绿纱窗帘旧了,她就对王夫人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叫配银红色的“软纱罗”给黛玉换上。当然,贾母艺术形象的原型是江南织造的家庭主妇,她对纱呀丝呀绸呀什么的见多识广那就不用多说了,仅就黛玉的绿竹窗帘而论,银红配翠绿,万绿丛中一点红,无论感观还是意境,都属于最佳色配点缀。二是贾母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一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虽然素净,但未免显得太小气了,说女孩子这样素净使不得,也忌讳,“如今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然后马上吩咐鸳鸯,叫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和水墨字画白绫帐找出来给宝姑娘作装饰。可以想象,这几件东西在这屋里一摆,既显得古朴素净,又显得大方气派,其清韵典雅就全烘托出来了,比原先单纯素净的品位不知要高雅多少倍。所以说,生姜还是老的辣!

贾母的文化内涵对孙辈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元春受她的熏陶影响有多大我们不清楚,总之元春是当上皇帝娘娘了,看来还蛮称职胜任的。就宝黛钗湘和三春姊妹来讲,潜移默化地深刻受着贾母的熏陶影响那是无疑,尤其是她的宝贝孙儿贾宝玉受她的熏陶影响那是多方面的。这些孙辈们都是很小(宝钗除外)就跟老太太一起生活,吃喝玩乐,朝夕不离,直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人的一生中童年和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强,而这时期的可塑性又跟生活中密切接触的人和所受的文化熏陶影响密切相关,其影响力往往高于学校教育的效果。不用说,贾母就是他们接触最密切,对他们熏陶影响最大的人。正因为如此,宝黛钗湘和三春姊妹才人人都有文化品位,个个都有文化特长,不管做诗填词还是书法绘画,都是一个赛一个的高手。也正因为如此,大观园的生活才自始至终充满了文化艺术的美妙气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谁解个中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从不同的方面细致分析了贾母的文化内涵,大大赋予了这一形象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读之颇增裨益。

文章评论共[5]个
惜字如金-评论

不愧老祖宗。at:2010年03月13日 上午10:06

谁解个中味-回复谢谢点评,问好! at:2010年03月13日 下午6:58

清而-评论

贾母可是那个大家族的长老哦,每一个老人都是一部厚厚的天书呢。好好研究吧,会有更多发现的。问好了。at:2010年03月13日 中午1:07

谁解个中味-回复您说得对,每个老人都是一部厚厚的书,精辟! at:2010年03月13日 下午6:57

谁解个中味-评论

谢谢版主编辑评论,辛苦了!at:2010年03月13日 下午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