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浏览网页,一个醒目的题目映入眼帘,今晨无眠,我看到了山西人的伟大!!!或许是因为自己是山西人,多年在外求学的日子让自己对“山西”这两个字过于敏感,亦或是那刻骨铭心的等待让我们在瞬间产生共鸣,暖暖的文字如潮汐般涌来。虽是一场虚惊,却让我们懂得了“情”在心底的位置。多少人焦急得等待在电话旁?多少声电话线路忙的提醒在室外回响?当陌生的、熟悉的匆匆跑向灯火辉煌的街道,2000万的山西人亲情演绎了等地震的历史一幕。
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戏剧性的滑稽表演,幼稚到极点的孩童游戏,面对太多的质疑与嘲讽,心莫名地抽搐,难道这就是山西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吗?所有的只属于山西的灿烂与辉煌难道只能逆流而上,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中寻觅吗?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的地域真的在历史规律的必然下走向衰退?
每一次的发问都是那么揪心。当考古人员发现高达15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时,我们为流着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氏族的血脉而津津乐道,仿佛看到了那文明的曙光;当尧舜禹把山西推向文明的中心。那坚不可摧的城堡遗址印证着山西的人杰地灵,作为晋东南地区的后人为政治的空前繁荣所星射的灿烂光芒而泪光闪烁;当晋侯墓葬群精彩纷呈的精美铜器和玉器展现着别具风格的西周文化和晋国的强盛国力,耀眼光辉,电视机前的自己为彼时的雄厚经济实力而咋舌,脑海中总会浮现三晋大地上演的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轻轻掀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历史正剧,二十一世纪所谓的高校毕业生迷失在故土长长的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地带,沉醉在民族的大融炉里。
不知何时,那耀眼的光环渐渐变淡,山西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的文明地域成为一个陌生的名字,有的人甚至忘却了它的存在,抑或成为落后的代名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就像是纯朴的山西乡亲们,在这个经济转型的时代,显得那么笨拙、憨厚,甚至是格格不入。或许是自尊心的作祟,或许是儿不嫌母丑,山西,在一个游子的心里永远是自豪的牵挂。每当提及它的名字,面对别人不屑的目光,倔强的自己总是愤愤不平。是的,它没有上海的时尚、没有北京的潮流、没有深圳的前卫、没有厦门的开放,而我们不能忘却“龙兴之地”的默默奉献,如果没有它,没有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基地,所谓的gdp何以谈,所谓的轻工业何以发展,所谓的繁华何以持久?当我们一一列举音乐家师旷、女皇武则天,“汾阳王”郭子仪,名相能臣狄仁杰、裴度,“门神”尉迟恭,战将薛仁贵,“文中子”王通,一代文宗柳宗元,初唐四杰王勃,斗酒学士王绩,田园诗派领袖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王翰,晋阳诗才王之涣,江州司马白居易,大历才子卢纶,花间派鼻祖温庭筠、《资治通鉴》司马光、“山西通儒”杨深秀等光耀九州,彪炳青史的黄河儿女,以及形神俱佳的侍女彩塑、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色泽明丽的彩绘壁画等艺术瑰宝 太多的人会嗤之以鼻,陈芝麻烂谷子的历史事迹是我们唯一的可怜的炫耀资本,不得不承认艺术之苑的山西犹如那幽深的庭院,成为封闭的城堡。那个盐业起步,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雄踞一方的晋地在改革的浪潮中不再是浪峰的尖端,经商的艺术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区别于以往的“胡服骑射”的改革,悄无声息淹没在时代的潮流里,成为这个时尚前卫的时代名副其实的古董,而它何时增值,又有谁知晓?
2010年,山西莫名成为全国的焦点,不是因为人们关注的gdp,也不是所谓的价值得以肯定,当“等地震”一词成为时下网络流行用语,我们所挚爱的热土再次陷入了尴尬。
我的故土,山西,一个从远古走到今天的行者,虽然目前脚下荆棘丛生,而我相信,它一定会用用信念与坚持,走出一个现代行者的典范,演绎一个未来行者的深刻内涵。
-全文完-
▷ 进入水韵墨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