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的电影院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母亲还在学校,你可以叫它老电影院,也可以干脆的就叫电影院,因为小镇里就这一座。把夹皮沟由上至下的街道整体的来看,这个电影院类似于中心阶段,在小学东篮球场的东侧,踞于一米多高的五级平台之上,面西背东,上下两层,能容纳尽千人,对比一些周围的建筑,能显示出一种气度不凡,也算是我们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了。现在它的名字的叫职工俱乐部,在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极度匮乏的年代,这里是小镇人们娱乐的去处。
仔细的追溯电影院的历史,还能更早。早在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韩登举在这里改建山神庙,也就是这个地方,用在祭祀始祖金矿的老把头。后来这座删神庙如何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不得而知,甚至连一张图纸,一个相片都没有,想必是建国后斗臭老九,文化经历了断层,都在金刚怒目推庙残寺。
现在的电影院可谓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但仅有这些人也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篮球场打篮球,还有几个青春期洋溢的男女生谈恋爱。听父母说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买几张电影票也需要走后门,不然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行,什么《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都在这个这个电影院看到的。电影院对于与看电影有关的故事没有,我在里面没有几个电影让记忆犹新,如果说有应该是梁家辉的《英雄本色》吧!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逐渐走进前千家万户家庭,电影院渐渐的退出历史题外了。小镇不比城市,城市里人口众多,强情调也可以培养浪漫,文化品位普遍比较早,所有即便如此城市里的电影院也有不少人去看,小镇的电影院尽十年没有放电影了,就是偶尔外地来一些演唱团或者矿里的要办某一些活动。
在学校前的六层住宅楼没有拔地而起的时候,在街里能看到篮球场上的电影院,以电影院的参照物,它的周围缓缓的变化着,它的对面有三层的教学楼,它的左侧是翻新重建的两层商业房,只有它的右侧还是那条难走的山路,山上的平房没有什么变化,看来小镇变迁也涵盖着某种嫌贫爱富,我留恋这个电影院,留恋背着书包等着学校包场电影,这样就可以早点放学回家了。
电影院是一个横躺的“凸”字形,石块筑成地基,承载着它的重量,凸出的以一部分有三个大门,楼下规则的方形漏壶,楼上是七个“n”字形的窗户,没有凸出的部分在一左一右各有一个六边形的窗户。
电影院是一个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建筑,它能将人待到一个特别的年代,父辈人应该更有记忆,它与我故事太多少了,他应该对每一个年代的人的学龄时代有着特别的记忆,每到学校要包场电影,在电影院的门口不少卖瓜子的、卖水果的、卖雪糕的,而且只有这里面能看到某一个镜头,能传递集体嚎叫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私语的愉悦,这种感觉是电视机前体验不到的。
我希望这个电影院一直存在下去,不要建设的太破坏我的记忆了。
2010-03-08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