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人们常玩的棋类,大家都知道有象棋、围棋、军棋、跳棋、康乐棋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广西都安县一带还有一种古老的民间棋类,叫做“土棋”。“土棋”包括“三二棋”和“六四棋”。“六四棋”是“三二棋”的扩展,两种棋的下法和规则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比前者规模大一倍罢了。如今那里五十岁以上的人一般都会下这种棋的,而年轻人大多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更不去说要去玩这种棋了。
这种棋类,之所以被称为“土棋”,是因为它的棋子很“土”。人们随意抓一把玉米粒和豆粒,或者随意捡把小石子和小土粒就可以当棋子下棋了。他们都认为“土棋”比不得能登大雅之堂的象棋,它没有那份高雅,它只能存在于地尾田头、茅屋之下、陋桌之上,只能是农家人借以解闷的东西,它上不了庙堂的台面。在旧时代,山里的人们穷得买不起象棋和朴克,为了寻找娱乐的载体才搬出老祖宗的戏法来以供消遣的。如今这种棋类几近灭绝,说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为过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村,还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在下这种棋。特别是在春节,山里的农民们蹲在火塘边,两三人一伙,五六个一群,在地板上,在饭桌上,成天成天地斗这种棋。别看它这么“土”,但丝毫也不比现在人们下象棋和下围棋逊色。他们玩的可是兴味十足的。当人们玩到妙处,得势者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失误者懊叹不已、抓耳挠腮;旁观者,褒贬并举、喧闹鼎沸。在那年头的春节,有的山村还组织“土棋”比赛,从大年初一到十五,赛事不断,欢闹不止,乐此不疲。
“土棋”的棋盘是用纸画格制成的。“三二棋”的棋盘,四行四列,共十六个方格,在这些方格的基础上,向左斜画七条对角线,再向右斜画七条对角线,使每个方格内都有一个“×”,于是“三二棋”的棋盘就做成了。“六四棋”的棋盘也是用纸画格制成的,它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个方格,在这些方格的基础上,向左向右各画若干斜线,使之形成三十二个米字格。于是,“六四棋”的棋盘也就画成了。
“三二棋”只宜两个人对弈,双方各自准备三十二粒棋子。棋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料没有什么讲究,只要能区别于对方就行了。“三二棋”在对弈时,双方各自在自己一边摆上十六颗棋子,形成三角形阵势。另外的十六颗作为备用,需要时用于替换对方的棋子。棋子必须摆在棋盘线条的交点上,不是摆在空格里。
“六四棋”适合四个人同时对弈,也可三人对弈。“六四棋”各方要自己准备四十八粒以上乃至六十四粒棋子,各方的棋子要能相互区别。“六四棋”在对弈时,四方各自在棋盘上靠近自己的一角摆上十六颗棋子,形成方形阵势。另外的几十颗棋子用于准备替换对方的棋子。同样,棋子必须摆在交点上,不是摆在空格里。
“三二棋”和“六四棋”的走法都一样,每一步的距离都相等,都必须沿着直线跨过自己的或别人的一个棋子,而且它将落脚的地方必须是空缺无子的“空位”。 如果是两个人对弈,必须是“你走一步,我走一步”,不能多走一步,也不能漏走一步;如果是四人对弈,必须是按甲乙丙丁顺序轮流来走,各走一步之后又重来,周而复始,不能多,不能漏。以走不动或棋子被杀光为输棋。
“三二棋”和“六四棋”的“杀法”有“夹”、“挑”、“射”等多种。所谓“夹”,就是我走了一步之后,如果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有我的子,中间尽是别人的子而且没有空位,这就叫“得吃”,即把这条线中间所有的别人的子(不论是谁的)统统拿掉,然后换上我的棋子。“夹”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战法。
所谓“挑”,就是我走了一步之后,如果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是别人的子(没有间隔空位、也没杂有我的子),而我的一子在中间,这就叫“得吃”,即把这条线两端所有的别人的子(不论是谁的)统统拿掉,然后换上我的棋子。“挑”有讲究“平衡挑”和“非平衡挑”的规则。“平衡挑”必须是两端的棋子数一样多才能“得吃”。
所谓“射”,就是我走了一步之后,如果在一条直线上,一端都是我自己的子(没有间隔空位、也没杂有别人的子),而紧接我的子的另一端都是别人的子,这就叫“得吃”,即把这条线上另一端的别人的子统统拿掉,然后换上我的棋子。“射”有讲究“二座射”、“三座射”和“连座射”的规则。“二座射”和“三座射”,就是我的这一端必须只有二个子和三个子,多了不行;“连座射”就是我的这一端必须整线有我的子并且没有空位才行。另外,还有“只能射一子”、“只能射二子”和“连串射”的规则。
种种规则很多,这些规则都是在战前大家约定好了的,“先讲后不乱”的。
这些下法有时走一步没“得吃”; 有时走一步“得吃”两三颗;有时走一步“得吃”一大串;有时走错了一步就会损失十几颗棋子。这是很剌激的,直弄得你发出尖叫,捶胸顿足。
“土棋”无法考究是谁发明的。它虽然“土”,但它讲究的“战略战术”以及它的技巧给人带来的乐趣和智力锻炼,绝不逊色于象棋和围棋的,这是它能够自古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我经常与家乡人下“土棋”。那些农民大多不识字,没文化,但他们都有一套下“土棋”的“战术”。那些“战术”他们无法用文字表达,只能用“壮语”而且也不很准确地描述。我通过与他们的长期对弈,基本掌握了“土棋”的技艺,然而我却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它。据我所掌握的,“土棋”的“战术”有很多经典,比如:“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以屈求伸”、“欲擒故纵”、“互相利用”、“围魏救赵”、过河拆桥”、“釜底抽薪”、“卧薪尝胆”、“突然袭击”、“尔虞我诈”、“各个击破”、“混水摸鱼”、“乘胜追击”、“后发制人”、“忍小谋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放长线,钓大鱼”等等。在战前描述规则时,有时候也会听到一些有点文化的人说出“先杀后进中”、“得杀得进中”、“一炮炸两港”、“ 一炮炸多港”、“举手不悔”、等等的“官话”来。
“土棋”自然有其鲜明的特点:它的棋子在开战之前其重要性和能量没有大小轻重之分,个个平等。一旦走动之后,它们各自的能量和重要性是随其运动时间的先后和在局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有时候有的棋子平时是个废物,突然机遇到来,它立刻身价百倍一跃变成极其重要的角色,真个是“运去黄金失色,时来白铁生辉”。在棋盘中有些位置具有固定的优势,如“顶点”、“边沿”、中心点等。在行进中,有些“阵法”是难以攻破的,如“双行推进法”。有的战术极巧,退让一步以造成对方“有其所图”的错觉,但下一步返回原位时才发觉它另有所图—杀掉对方一大堆,这招“回马枪”真是“一挪惊人”啊!有些“土棋”高手,他能预见未来许多步变化的可能态势,每一步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在他“调兵遣将”之时,似乎没有什么企图和明显的作用,但几步之后你就会陷入左右为难、顾此失彼、步步皆亏的困境了。有的当局者,在对方被吃得只剩下几颗可怜的棋子的时候就麻痹大意,以为对方很快就要输了,谁知一不小心给“卧薪尝胆”的对方一个起死回生的绝好机会,对方的兵力却一下子陡增猛长,到头来他反而输给了对方。这样的例子是不少见的。
可以说“土棋”是另一种形式的围棋。只有亲自当局对弈,你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领略到它的风彩。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趁天气晴好,我又往那早已迁离近二十年的深山故宅走一遭。在那弯弯曲曲的盘山古道上,有一处老榕盖顶的浅岩,岩下有几个分布散乱的“石凳”,那是自古以来山里人长行小息的地方。那里有一大块平石,平石上隐约可辨古人凿刻的“三二棋”棋盘。想当年古人们在此体息的片刻,也忘不了战上一盘“土棋”啊!我心中不由得感叹道:“土棋”啊“土棋”!难道你真的要随那些古人而去,永远消失于这个世界了吗?
-全文完-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