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伸手不打笑脸人马贵毅

发表于-2010年03月01日 下午5:10评论-3条

中国人其实是最讲人情和人性化的民族。有一句老话可资证明:伸手不打笑脸人。

——都到了快要开打的地步了,一见对方的笑脸,那高高扬起的拳头,便丧失了冲动接着,缓缓地就放了下来。笑脸,看来还真是有点儿“道行”呢!

因此,西方“公共关系学”的缔造者们,都普遍地认定:“微笑,是人的最完美的‘通行证’。”

发自内心的笑,往往意味着真诚和善良。笑,还是与人为善的宣言。丰富多彩的人类表情中,笑,是最能感染人的。

充满微笑的生活和社会,无疑是最好的生活和社会。而充满微笑的文坛,无疑是最好的文坛。即便是不得不作的文章批评甚至批判,倘若出自与人为善的动机,和颜悦色地款款道来,其效果,大抵要比怒火填膺、直抒胸臆,甚至不容商榷、不留面子、“一棍子打死”要好得多。

法兰西民族,真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民族。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他们就秉承了老祖宗的教诲:“即便骂人,也要用鲜花一样语言骂将过去”

好一个“用鲜花一样的语言”去骂人,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智慧。

试想,那骂人的话都和鲜花一样美丽可人了,被骂的人,是不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醒悟和自责呢?

而那“鲜花一样的语言”,实际上,恰好是批评和批判者的优雅的态度:我是真心实意为您好,别无它意。

回首烟雨红尘网站上的某些批评和批判的文字,我们确乎很难找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如“鲜花一样的语言”,因而,也就更难找到如“鲜花一样的诚意”和“鲜花一样的襟怀”了。

严格说来,文字、文章和文学的健康成长,是压根儿离不开批评和批判的。

但,批评和批判的目的,说到底,并非致文于死地,更非致人于死地。何苦弄得那么义正词严、不容商榷;那么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呢?

因此,我以为,在做评论家和批评家的时候,先把“即便骂人,也要用鲜花一样语言骂将过去”的法兰西古训,在心中默默地念上几遍,也许,阁下写出来的文字,就极有可能出现“鲜花一样的语言了”。

——毕竟,任何一位作者在作文时,恐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笑容满面的,或者,至少不会是愁眉苦脸、怒火中烧的。您怎么就忍心伸手去打那些怀着美好心愿写文章——对,谁敢保正作者的篇篇文章都写到您心坎上——的人们呢?

最后一问,难道“不打人”,您就活不下去了吗?

月光书屋文稿 随笔

伸手不打笑脸人

马贵毅

2010年3月1日

在都江堰月光书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静的一叶小舟点评:

文学批评是文学类别的重要一支,“即便骂人,也要用鲜花一样语言骂将过去”表现的是睿智和修养,当粗口连篇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本来意义,自己首先就颜面尽失了。

文章评论共[3]个
半斤-评论

写杂文就是要开罪于部分人。也许,“鲜花一样的语言”,可以做为写杂文的一个枝节,但真的不适合做为杂文的基调。at:2010年03月02日 早上9:25

马贵毅-回复“鲜花一样的语言”,可以做为写杂文的一个枝节,但真的不适合做为杂文的基调。——这个观点我同意。也许,我对某些批评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有以偏概全之嫌吧。 at:2010年03月02日 上午11:13

yaxiu-评论

用“鲜花一样的语言”来说人家的杂文,我认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不赞成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去大张旗鼓地批评,而应该以比较婉转的语言来说服是最理想的.无论什么人受了批评心里都会不高兴的.at:2010年03月02日 下午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