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我来到老家龙潭古镇,穿过一僻静小巷,下到河边。我想到河边寻找曾经的码头,寻找传说中的江西潭,寻找十九世纪末页那艘带着我奶奶进山的商船。
然而,河里除了日渐干涸的水,和一些女人们忙碌的除夕以及岸边凌散的垃圾,我什么也没寻着。失落的我只好凭这邋遢的河床,遥想当年武陵商都的繁荣和水码头的喧嚣。
上游,现在有两座水泥桥梁链接赵庄(烈士赵世炎故居)。而儿时的记忆,那儿是一座石拱桥,石桥上面有长长的木楼,每到夏天,大人小孩都来桥上纳凉。一边纳凉一边聊天,街坊邻居的和谐便都款款地如一杯淡茶,在这桥上美美地泡着。
龙潭河是沅江上面极小的一条支流,百多年前,对于武陵山艰险的蜀道来说,水路几乎就是唯一的商路。人们用竹子编成笼子,装上石头,长长地,在河滩上,把水流围拢圐紧,这样方可行船。这长若游龙的创造,跑水的人把它叫做“懒龙包”。上水,在这样的小河里走,主要动力自然是岸上的人力纤夫。到了龙潭,从常德来的日用杂品等,便由江西商号批发给各县各镇的小商贩,再由专门负责陆路运输的“背佬二”,把这些货物,翻山越岭送到酉阳、黔江、彭水甚至贵州沿河、松桃等州县极其周边大小几百个乡镇。而武陵山盛产的桐油、茶油、生漆和棬油,也从几百个乡镇集中到龙潭,囤积在各商号,等春来河里发大水,便满载货物,顺水而下。
我奶奶,就是随着常德到龙潭的商船进山的。奶奶祖籍是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反正是乘了江西人的商船进山的。
由于码头上停靠的都是江西商人的船,极盛时甚至有近百艘,因此龙潭码头俗称江西潭,直到今天。
奶奶来龙潭的时候只有几岁,她爸爸是当时龙潭最有名气的戏班班主。因此,有可能奶奶祖籍是江西。那时候,龙潭的戏班少说也在十个以上,供富商大贾们平时娱乐。可见一百多年前,龙潭古镇,这武陵极深处的繁荣。
我爷爷在弟兄中排行第五,七兄弟中有四个秀才。班主把女儿嫁给爷爷,其实是为了改变女儿的命运。奶奶天资聪颖,极有悟性,不仅戏班里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能文会算。十六岁出嫁。嫁到王家以后,不几年就自创家业,做起了江西潭的生意。
健在的老人回忆说,奶奶特别能干,几年功夫,就在龙潭瓦厂弯正街上置起了自家的房产和商铺。生意特忙时,奶奶甚至可以双手同时打两架算盘。所有生意往来都是奶奶一个人操办,因为爷爷不过一穷秀才,穷而酸。整日以作画吟诗或麻将为生。
鼎盛时期,奶奶除了坐地经商,还打造了三艘货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物流。下水时,一条船满载400到500个油,每个油200斤左右。就是说,那时龙潭河单艘货船的运力在40吨左右。——聪明而年轻的奶奶,还给自己的商埠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号:启昌和。
而天不遂人。一场疾病,夺走了奶奶的生命。那年,她仅仅36岁。
奶奶辞世时,我大姑7岁,我爸爸3岁!
从不打理商务的爷爷沉浸在极度痛苦的悲恸之中,最后跌入赌博的陷阱。几年下来,把我奶奶创下的全部家产,包括瓦厂弯的房产,赌博一空。之后才有父亲自幼给人当长工的磨难,也才有父亲解放后成为共[chan*]党第一任区委书记的荣幸。
——眼前的江西潭,即便除夕,也一片荒凉冷落。我想在水的倒影中寻觅那三艘挂着“启昌和”旗帜的商船,和船上一字儿排开的白生生的棬油。而一袭水波闪过,打破了我的幻想。抬头时,原是一时尚的浣衣少女。
我一步一回头:江西潭,这曾经承载过奶奶全部过往的希望之水,曾经光荣过武陵商都的璀璨明珠!
-全文完-
▷ 进入致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