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一种原生态的乡村戏曲,一般五六个人组成一台戏,一块长方形的白布展开在舞台上,前面支一个大灯泡,借着灯光的照射,皮影子的轮廓就朗朗分明了,吹拉弹唱构成整个戏台的背景音乐。
听村里的老人说,早些年,村子里的皮影子戏很走红的,一到收秋时节,不少人家的地坪里就唱起了皮影子戏,也叫禾苗戏,祈求土地神保护禾苗,许诺丰收后给他戏看。当然,还有求财、送子、建房、升学,求土地爷保护,暗中拉各种关系。唱皮影戏的,就挑着一担子道具,走村串户,送戏上门。只是,如今受电视、电影的影响,皮影戏不再那么吃香了。
前些日子,邻居刘娭毑屋里的猪婆子要下崽,怕遇着难产,刘娭毑于是向菩萨许了一本皮影子戏,也还真灵,后来猪婆子顺利产崽,一窝十几个,长得圆圆滚滚的,真是爱煞人也,喜得刘娭毑逢人就夸自家屋里猪崽子乖。现在都满月要开捉了,可这本皮影戏还没还,原来刘娭毑要就着自己正月底的生日,凑到一起热闹。于是,锣声鼓声在刘家的地坪里敲响了。
皮影的戏台十分简陋,就是把一个大扮桶仆倒在禾坪里,四周用竹竿搭起来再围上棚布,前面就是一块白色的幕布,人们可以在幕布上通过里面灯光的照射,观看幕布上偶人的影子,师傅们就在这个围起的棚子里表演。出现在银幕上的各式皮影人物,大多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偶人。它们手脚灵活,色彩斑斓,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有帝王将相,有才子佳人。这个戏班子总共就只有三个人,看上去都上花甲之年了,但他们分工明确,有条有理,三个人轮着唱,幕布下面站着的那个是主唱,他还负责摆弄那些“玩偶”,把那些武士工匠、将军走卒,玩得风生水起;把前朝的社稷江山、忠臣孝子,演绎得淋漓尽致。后面坐着的两位,每个人都要负责各式各样的乐器:笛子锣鼓、胡琴唢呐。他们嘴里唱着,手里敲着,椅子下面还要用脚踩着,没有一刻的清闲。琴师调好弦,胡琴就清亮的响起来。
为庆祝刘娭毑生日快乐,刘家点的这本叫《五女拜寿》。我听不懂都在唱些什么,仔细端详了一下:台下的观众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有的轻声哼唱,有的闭目点头,有的用手指敲打节奏,都是一副陶醉之态。戏曲这种东西若非爱之深切,一般都体会不到它的精妙。我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听那京胡伴着高亢粗犷的男声,清脆俏丽的旦角花腔在乡村的夜色里回荡,确有遏云裂帛的音响效果,让人为之心神一爽。
皮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是典型的山寨版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皮影艺术在我们家乡一带流传甚广,平常听腻了卡拉ok的流行歌曲,看多了灯红酒绿中的娇柔叫喊,偶尔换一下口味,欣赏一下经典绝伦的戏曲小调,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这种艺术无论是观众还是它的表演者,都老龄化,艺术生命明显的后继乏人。我担心,今后我们想看一场皮影戏都难了。
-全文完-
▷ 进入归灵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