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龙潭古镇不远的渤海村,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因为儿时曾经好奇于它石拱底下垂生的植物,所以记忆深刻。顺路,再去探望。
正巧,桥上几个儿童正在嬉戏玩耍,我们便桥上桥下的拍了许多照片。心底里,其实是担心这与古镇一样古老的石拱桥,会在某一天,被高速发展的gdp湮灭于无形。
与一般石桥不同,渤海石拱桥,两头纯粹没有容石拱支撑的靠山。从简单的力学原理说,两边有坚实的靠山作基础与支撑,可以消解更多斜向延伸的力,这对于石拱桥来说,至关重要。而眼前这坐桥,却没有。她就像拔地而起的一座石桥。我们走上桥面,被上面一块巨大的作护栏的条石惊呆了。这块条石足有两米多长,四棱上线,一米见方,应该有三吨左右的重量。上得桥来,才感觉这工程的浩大。这桥拱承受的自身的压力当有近百吨之多,而历经百年,桥身与石拱不见丝毫走展,可见造桥人精湛的工艺。
桥下的水还算清亮,这是三岱沟流出来的水,相当部分就是不远处的山泉水。只是龙潭大堰引走了许多,所以河里远没有当年疾走的清流。
记得舅舅曾经告诉我,这桥是蔡家堡的大财主集资修建,应该是十九世纪末年的事情了。那时的龙潭古镇,因商务而繁荣,蔡家同样享受了龙潭商都的好处,很是发达。而石拱桥,百米开外就是蔡家庄园。
文革初,舅舅曾经带着我去过蔡家堡。高大的院墙,一排排防火墙的飞檐,整个庄园十几道朝门,都是以整块的大理石作门框门顶,朝门外还有威武雄壮是石狮护卫,院坝全是大理石板材铺就,房子的前后基础和石磴,都刻有生动的浮雕。我年幼,却仍然感受到了庄园的气派。可惜,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逐步深入,这些珍贵的建筑,都成了“四旧”被红卫兵们“破”掉了。
站在桥上,昔日的蔡家庄园已经荡然无存。想是蔡家祖上太有眼光,把子孙们都送出去读书,几乎就没有再回来的,所以,毁损的历史,无人过问,更淡不上保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家堡留学西洋的子嗣,就近二十人。解放后,看家的蔡氏,应该多是佃户。
曾经辉煌的蔡氏庄园,如今唯一的建筑遗留,就是我脚下的石拱桥了。我问嬉戏的孩子,那边推倒的房子是要修建什么?孩子骄傲的回答,是县城到火车站的快速通道呵。我哑然。
离开石拱桥,我一步一回头。儿时好奇的即将垂到水中植物,40年后,似乎离河水更远了。桥上面的天空,乱七八糟地牵过叫不出用途的电线,不远处的蔡家堡,已经被推土机剥离出深深的黄土。我左看右看,都感觉眼前的石拱桥与周围的环境很不搭配,她孤零零的伫立,与小河两边的现代建筑多么的不和谐。
我感叹一声:不美,真不美!
如果没有大环境的自然融合,仅凭一丁点的残留,再美,也是别扭,因为你只能像我手中的傻瓜相机一样,眯了眼作极有限的欣赏;还因为你一旦睁大了眼,欣赏的视角就会变为悠长的感叹。
-全文完-
▷ 进入致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