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脸·面子·国民性马贵毅

发表于-2010年02月22日 下午5:45评论-6条

人的最高首脑机关是头。头的主要功能除了设置人的总司令部并担当人的总司令以外,还有一个异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承载着被我们称之为“脸”的一个人体部件。

脸,也即“面子”。实属非同小可的玩意儿。

“人活脸,树活皮”、“给脸”、“赏脸”、“不要脸”、“人大面大”、“有面子”、“没面子”、“丢面子”、“汗颜”、“人不要脸,鬼都害怕”、“我这脸往哪儿放啊”……

看来,人的一生,不仅都离不开脸,而且,还都随时随地地被面子问题弄得瞻前顾后,坐卧不安。

细下想来,还真是“人活脸”呢。面子问题至关重要,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与“面子”相对,有一个词叫“里子”。待会儿再说吧。

美女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美化自己的脸,以便把它搞得非同寻常,进而令世人顾之盼之倾之慕之。这问题,马先生前前后后考究了好几十年,才终于搞清楚了原委,也就是说等于发现了一个盖世大悬案:原来,除了脸不同之外,人,还真是一模一样的。

自然,男人是男人的样;女人是女人的样。大人是大人的样;小人是小人的样。

而倘若没有了脸,或者,所以人的脸都长的一模一样,那,谁还知道究竟谁是谁呢?

而奇怪的是:人的脸,还居然就真是长得一点儿都不一模一样的。

又想了好多年好多年,才终于又悟出了一个很有道理的道理:脸,是用以辨别我们人类成员中,究竟谁是谁的唯一标志。再想了好多年好多年以后,终于觉得有点好笑——人,为什么会被脸主宰了呢?

文革期间流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上海人看不起北京人,北京人看不起广州人,广州人看不起成都人,成都人看不起乡下人,最后,乡下人什么人都看不起,只看得起乡下人、自己人。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在中国人当中,最爱面子的首先是是上海人,接下来,依次是北京人、广州人和成都人,最不爱面子的,就是乡下人。

上海人的首爱面子,看来无可置疑。 “三转一响”,是当年的时髦商品。当北京人、广州人、成都人都还没玩转的时候,上海人确实就领了先。但,紧接着,“泡菜坛里捞手表”的奚落,便成了上海人的生活写照。上海人哪管你的奚落呢?为了面子,不仅在泡菜坛里捞手表,还捞出了众多令世人羡慕的种种玩意儿。

郭冬临主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把“面子”问题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番。实在是耐人寻味。

昨天,在街头人流中,得见一位貌若天仙的现代美女。看她那脸蛋儿,真是要多嫩就有多嫩;要多白就有多白,要多白里透红就有多白里透红。遗憾的是:从下巴开始,她小姐的皮肤却露出了真面目:那个不嫩呀、不白呀、不白里透红呀,恰恰应了一句俗语叫“马屎皮面光”的,真是不说也罢!

这就要说到“里子”问题了。

我在心里对那美女说:你何不再多花点钱,把全身都给美容了呢?——那有多好啊!——那不是更好了吗?

我想,一看见我的眼神,那美女势必会这样回答说:侬懂个啥呢?“里子”是不用管的!真是个乡下人!

实际上,确实有美女这样回答过我的类似质疑:人,都是看脸行事的。尤其是你们男人!所以,你说的“里子问题”,纯粹是无稽之谈。

正由于“里子是不用管的”这一观念,导致了“面子问题”的大众化和传统化。

其实,爱面子并不是坏事。只不过依我看来,面子和里子一样好,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想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包装”,也就是“牌子”、“形象工程”诸如此类,无一不在“面子”上大做文章,而根本不管“里子”。结果呢?众多好包装里裹的却是蹩脚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更有甚者,包装成本公然超过商品成本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就令人无法容忍了!

外国人是不是如此地看重“面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发达国家的“里子”原本就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它们的面子做得再好,恐怕也不会引起什么奚落——因为有好里子撑着。

而里子不好的,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回过头来看“面子”,我们还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人人都看面子,而且只看面子”的国民性,才把中国的“面子”给抬到了绝顶的高度。终其然,无一不是自欺而且欺人的劳什子!

个体如此。国家亦复如此。如果一个国家也把“面子”摆在首位,其结果恐怕没有什么妙趣可言。

毕竟,相对“面子”来说,“里子”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最首要的和最主要的。

说一句实在是不太好听的话:美女的脸蛋再好看,“里子”却不然,有何用呢?

月光书屋文稿 随笔

马贵毅 2010年2月15日

在都江堰月光书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里桐花香点评:

诚然,“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更得要。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面子”无非外在的风光,“里子”才是长久的根基所在!无论作为集体或是个体,“里子”其实比“面子”更重要!文章有理有据,幽默犀利中发人深省。欣赏,问好!

文章评论共[6]个
燎原百击-评论

问候马兄,过年好!at:2010年02月22日 晚上8:39

半斤-评论

内外兼顾才能平衡。拜读马兄的佳作了。at:2010年02月23日 早上8:31

正斜-评论

经典at:2010年02月23日 早上9:45

雨打月光-评论

欣赏!at:2010年02月23日 上午10:09

山野文選-评论

“烂泥”问题 俗话说“一滩烂泥敷不上墙”,说的就是无可救药的问题。 烂泥之所以敷不上墙,是因为其烂无比,是因为烂泥没有定性和黏着性,要想把烂泥敷上墙,唯一的办法就是往烂泥里面添加些材料——能把烂泥敷上墙的材料。 但有个现实问题:现在的“烂泥”都有话语权了,且还往往自高自大得不得了,先别提往烂泥里面添加材料的问题,首先大多数“烂泥”几乎从来没有过自知之明:明明是一滩烂泥,还硬是自吹自擂地自诩为——“文人”。 角色错位形成了烂泥问题,自我中心意识会让烂泥们更加有恃无恐并唯我独尊。 一般而言,举凡“烂泥”,是根本不入建筑工匠们的法眼的:要么晒到一边去由着烂泥们自生自灭,要么干脆扔到大粪池里面随着粪便一起发酵,没准还能作为再生的肥料使用。 可烂泥们却很不满意建筑工匠们的做法:“你凭什么把我们扔到粪池里去啊?你有什么权力不让我们上墙啊?” 鉴于烂泥们强烈要求上墙的舆论呼声,工匠们开始左右为难! 改造烂泥,不但投入的成本巨大,耗时费力,且还很容易招致社会的非议:现在的烂泥们不但拥有话语权,还拥有坚决不接受改造的抗议权,这一下工匠们就彻底没了辙:在左右为难而又无可奈何之下,非常勉强地把烂泥简单包装一下就敷衍了事地敷上了墙,于是无数的豆腐渣作文就出现了,且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曾对一位好友说:某个文学网站上的散文版,诗歌版及小说版上的大多数所谓的“精华作品”,其实质就是无数滩如假包换的烂泥,而我之所以不喜欢在这个文学网站的散文版诗歌版和小说版上发文,就是不想和那些烂泥们同流合污,因为这个网站上大部分的“精华散文”,“精华诗歌”,及“精华小说”,都是些在网络文坛上所能看到的精华作品中最为搞笑的“精华”:这个网站上的大部分“精华散文”,其实质不过是些文不对题且“形散神更散”的“日记”,大部分的“精华诗歌”,其实质不过就是些“从没怀孕也能无限乱生孩子”的空穴来风,而大部分的“精华小说”,自然也都是些专门描绘裤裆故事的文字。 无数滩烂泥,究竟是怎么敷上墙的呢?经过仔细研究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该网站的“领导”很喜欢让烂泥上墙,并自诩为:“全球人气量最大的文学网站”,不过当年也曾有个人如此评价过这个网站:“在这个女人成堆的地方……”。 我的观点是:让烂泥们烂到底,并让已经上了墙的烂泥们把墙给彻底烂掉——也许只有当用烂泥做的墙彻底烂掉之后,工匠们才有可能获得机会去重新打造一面全新而结实的文学之墙。 2010年2月23日 山野居士at:2010年02月23日 中午2:15

山野文選-回复借个宝地发一下,顺祝朋友新年快乐! at:2010年02月23日 中午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