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承蒙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网站的抬爱,我有幸受聘于该网站杂文版做编辑工作。在审稿过程中,发现很多写手的确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其思想领先生活,其文学艺术匠心独具。一些精美文章常常使我爱不释屏!但不可否认在这个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中,也有刚起步的新手,他们的写作水平的确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常常萌发写一点怎样写议论文的想法,可是我一不是学者,二不是专家,在写手队伍里,也是默默无闻的小会员,哪敢谈论什么写文章的技巧?真是人不知自丑,马不知脸长!谁会相信你那些乱侃的文字啊?但看了那些文章的不足,又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写点感受之心又蠢蠢欲动。于是,斗胆到鲁班门弄斧,找关公耍刀。
关于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周老先生有个十分贴切的比喻,那就是作家是厨师,评论家则是顾客。厨师烹饪的饭菜,顾客品味后,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评论厨师的厨艺——我们不排除有不会厨艺的顾客。当然,那些要打倒鲁迅的精英们是不赞成这样比喻的!可我还是觉得这个比喻很好。那么,我就是不会厨艺的顾客。大家都明白有比较才有鉴别的道理,我就常常拿古代议论文与当代的议论文作作比较,得出谁优谁劣,找出差距,取古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就是我写杂感的目的。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秦代《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也是一篇著名的优秀议论文。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作客,郑国劝说秦王修建一条灌渠。秦室贵族看出其用意是想造成秦对韩用兵的困难,便以“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为理由,要求驱逐一切“客卿”。李斯是楚国人,也在驱逐之列。《谏逐客书》就是他在被驱逐途中写成的一份奏议。
文章一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句话,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主题(逐客为非,留客理所当然为是——下面就是作者围绕这个论题逐一论证的)。我以为,这种直接入题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一开卷就知道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我们有的文友写文章,尤其是议论文,始而离题,继而离题,再看还是离题。有的文章下笔几百言,还没有进入论题,真是看得有点心烦。读了这篇《谏逐客书》,我们完全可以取它的长处,文章一开头就直接进入论题,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
(二)改换角度去论证
我们还是以《谏逐客书》为例。秦王为什么要做出驱逐客卿的决策?肯定与秦室贵族的上书有关。秦室贵族的逻辑推理是:那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是韩国藉客卿,他出的点子是为韩国作想,危害了秦国利益。所以凡客卿出的的点子都是为本国作想,也会危害秦国利益。客卿不可用,必须驱逐出境。在这个简单的特称肯定判断中,秦室贵族把“郑国”周延为“客卿”了,扩大了它的外延。而在三段论推理中,就得出了郑国是客卿,危害了秦国利益——所以所有客卿危害秦国利益的结论。秦王看了这些,觉得有理,于是作出了逐客的决定,并颁布了逐客令。显然,这是项十分错误的决策。作为臣子的李斯,如何上书让秦王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改变决策呢?如果直接批评秦王的过错,恐怕连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了,更别说让秦王纠正错误!
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明明是秦王已经作出了逐客的决策,却说成是“吏议”,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作者在论证中,实在不便例举、也无法找到“逐客为过”的论据。你不是以为所有客卿会危害秦国利益吗?那么我就让你看看事实!于是作者改换角度去论述——起用客卿的功绩。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从正面雄辩地论证了“客之功”。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些史实对劝说秦王改变逐客的决策无疑将起到关键作用。作者在第二段里又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有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有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还有以音乐为喻的。这样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如此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人才与宝物孰重孰轻,自然是秦王应当考虑的!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用虚笔阐明“却客”、“疏士”之害。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大举贤士,广罗人才。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者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段照应第一段,得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的结论。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也是促使秦王改变客卿害秦观念、放弃逐客行为的关键。
秦王看后,收回了逐客令,并重新起用李斯等客卿。可以说,是李斯的这篇文章改写了秦国的历史!
李斯的这种改换角度的写法,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的他山之石。设使李斯一开头就“王今逐客,窃以为过矣”,设使李斯在文章中为自己辩护,为被驱逐客卿评功摆好,批评秦王室的无能,抒发自己的委屈与不满,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们有些文友在写议论文——尤其是政论文时,一提笔就批评共[chan*]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言辞义愤填膺,笔无遮拦,数其过错,也大有罄竹难书之势。其结果是“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不宜公开发表”——退稿啦。文友们为什么不改换一下角度写政论文呢?政治上的问题,许多都不在百家争鸣之列。就拿党的领导来说,我们必须肯定它的正确性,要争鸣也只能在如何加强与改善的范围之内去进行,超出了这个范围,其结果可想而知!在现实中,许多大手笔都采取了改换角度的论述方法。例如报刊上有文章披露金大中任韩国总统时,其儿子服法,作者带有明显赞扬的口气——这不就是批评我国官僚阶层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恶习吗?!还有人为德国总统八小时以外掏钱坐公交车大唱赞歌,试问,用这样的例子批评我们的公仆公车私用不是更加有力吗?!
朋友,你是否觉得李斯的论证方法有可取的地方呢?
-全文完-
▷ 进入尘世祥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