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住在乡下,自然是要在乡下过年了。过年是要贴对联儿的,满大街都是卖年货的,对联儿也该算是年货的一种。虽然我也置办了一些年货,但是我没有买对联儿,因为我不喜欢那些千篇一律的,想自己来个自创,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我在文化用品商店买了一张大红纸。本来是想自己拟词求人写的,可是都年三十了我还没倒出时间去找人家呢。心想,算了,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焦头烂额,别人自然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大过年的别麻烦人家了,自己赤膊上阵吧。主意一定,立马付诸于实际行动,裁好纸,墨汁是现成的也不用现研,毛笔呢?更是好对付,咱又不是书法家,非得讲究什么狼毫元毫的,能把墨水转化为字迹心里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成。
儿子说不贴不也没事嘛。我说:春联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都像你这么想这么做,那这种特有形式不就消逝了么?什么叫传承?过年了,贴上一副红红的春联看着喜庆。儿子说:那倒也是,家家张灯结彩的一看血压都能直线上升,不过恕儿子不孝,你写的我相信意思一定比买的贴切有趣,那字可就不敢恭维。我说:谁稀罕你恭维。不好看我贴在屋里门上自己看,就像你说的不贴也没事,所以房门上不贴。儿子嘿嘿一笑变魔术一般从袖筒里拿出一副对联。我问写的啥?儿子说:我都没看,就按咱家门的大小买了。我说:你不看就买?儿子胸有成竹地说,还用看?反正都是好话梦话吉利话。
儿子买来的贴在房门上,上联是:家和睦幸福吉祥,事顺心财运亨通,横批:万事如意。儿子看着春联儿说,怎么样?我说都是好话吧?你慢慢写吧画吧,我要玩去了,回来肯定能赶得上帮你贴。
春联属于古代诗词文化的演变形式,春联是对联的特定种类,它只是在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对联”又称之为“楹联”,我们平时就叫它“对子”。楹是指堂屋前的木柱。传统的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美,堂屋前的柱子、窗户、摆放的狮子都是对称的,门也是两扇对开。楹联就是悬挂于堂屋前离门最近的左右对称的两个楹柱上的对联,上面书写的都是骈俪的文句,文句的内容自然都是妙语吉言,从楹联的文句可以看出某些风格雅趣。所以,过去的官宦家族、书香门第以及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士没有不悬挂楹联于自家堂前的。楹联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春联、婚联、挽联、寿联、庙联、门联等等。
现在正值新春大吉之时,因此除了春联不想说其他。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国人的重视。春联的最早起源来自古代的“桃符”,据说“桃符”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桃符”是用桃木板制作的,在桃木板上面刻上或者画上图像,作为驱鬼辟邪的神物插在或者悬挂在门庭两侧。传说中能够驱鬼辟邪的神灵就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个神灵也就成为各家各户的护法门神。由于刻画人物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不能胡乱刻画,神荼和郁垒毕竟是神灵,人们要心存敬畏。于是就有聪明的人直接把而为神灵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这种简便的方式,无疑对桃符的广为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南朝时期的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这样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南北朝的时候人们还在悬挂桃符而不是贴春联。到了五代时期,国家不再一统,桃符上也不再只写神荼和郁垒,有人开始在桃木板上写诗词联句。也许这就是政治对文化的一种影响,反正政治经济文化是无法分割无法不互相影响的。
据说开书写春联先河的是后蜀君主孟昶。孟昶是个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人,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岁末的这一天,他突发奇想,让学士辛寅逊给他写桃符,但是不许他写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灵,而是要写两句吉祥的骈句。辛寅逊把笔蘸饱墨略一凝神就写下了华夏第一幅春联: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嘉节号长春”。孟昶看看读读细品品觉得很满意,就把它当作桃符悬挂在自己住室的门框上了。
从此,桃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扩大了桃符原有的内涵,已经不单单是驱鬼辟邪,它增加了辞旧迎新、祈福祝愿等等内容。
表现这种万象更新最经典的诗作是北宋的丞相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个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桃符上写的是神荼和郁垒,还是写着吉利吉祥的诗句,那桃木板是很金贵的,使春联这一文化形式得以广泛推广应用的还是因为纸张的广泛使用。
关于春联有很多传说,用不着我在这里往下传,只是把那春联录下来与大家共赏。像王羲之的: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朱元璋写给徐达的:破平虏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写给一个杀猪阉猪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陈毅元帅在一九二三年春节写的: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旧时还有一家鞋铺的春联更有趣:大楦头小楦头砸散四方穷鬼,粗麻绳细麻绳捆来五路财神。
以上几副都是过去的听说的名人的,现在我就把自己身边的介绍几幅给大家,大家品评品评。离单位不远的老朴酒馆的对联就很特别:敬一杯喝一杯杯杯不醉,挣一元花一元元元不断;村东头一家的也很有趣:一入新春乐呵呵,着天每日把酒喝,横批是:醉里乾坤。
还有更有趣的,不过这不是现在的,大约在四十多年前吧。这个人就是我住的这个村子里的,姓刘,现在是早已作古,他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还在。这个人很有文才字也写得好,一到逢年过节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写副对子就都是他的事情。可是他说话有点结巴,加上家里又不富裕,俗话说“人敬有的,狗咬丑的”,这就使他在一些人跟前受了不少委屈。这一年的春节来了,人们照例来找他写春联,其中有一个经常在言语上欺负他的姓荆的人也来找他写,于是他就灵机一动想到了用写春联报复他这档子事。老荆不识字,老刘就把写好的对联交给了他,还嘱咐老荆这个该贴哪那个该贴这……老荆回到家按照老刘的吩咐把对子贴上了,喜滋滋地把年过了。可是就在第二天全村的人就都传开了,一个个乐得不得了。原来他荆家房门上的横批是“肥猪满圈”,门前立的木桩上贴的不是“出门见喜”而是“出门见爹”,最有意思的是鸡窝上的:上联金鸡满架,下联有蛋不下,横批可哪啦啦。这个笑话一直传到现在,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有老人提起这件事情,仍然令人捧腹。
字写的乖张,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教语文的陈老师就这样说过我:看你把字写的,跟螃蟹似的,翘脚尥腿的,跟你这个人真是一样。陈老师可是我的恩师,今年八十高龄了。同学们见面就有人说他老如今得了脑血栓也有说患了老年痴呆的,只有我知道,那是老师不喜欢他们。记得年前去看他老人家,他的老伴儿刘老师站在厅里喊:你的得意弟子来了。他就从卧室里走出来。每当这个时候刘老师就会说,还是你有面子,别人来他都不出来。几十年了,他浓重的四川口音就是不改。陈老师的乡音不改,我的字也还是那么乖张,为了不至于使儿子的朋友们来时嘲笑他的妈妈胆大脸皮厚,我就抛弃自己的书写习惯,用铅笔和尺子画字,然后再用毛笔描了一遍。虽然看起来有点美术有点卡通有点那个,但是真的可以遮羞的。
就在我把上联下联横批都写好了的时候,儿子果然回来了,一看我的大作,禁不住嘿嘿一阵坏笑:真会掩饰。我说:你掩饰个给我看看。儿子说:我还嫩,还没学会你这一套,你这就能算上“敢效献瀑之忱”。
春联终于被儿子贴上了,看着自己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就的春联,心里美美地乐了。儿子是阅读这副春联的第一人,他夸张的声音令人的心头没法不美滋滋甜丝丝:上联声声爆竹送客岁声震万户乐陶陶,下联虎虎雄威接王春虎卫千门喜洋洋,横批都是灰太郎……
-全文完-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