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烟雨转着玩,看到杂文版的精华组竟然有两篇《漫侃文化-文人-文凭-知识分子》,当然其中一篇是我前几天写的,另一篇则让我有点好奇:怎么会出现两篇同题文章呢?
点击进去一看,原来是焱姜女士写的。
网站上出现争论是常有的事儿,出现同题文章的现象也会偶有发生,而我也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看完了焱姜女士的这篇杂文,结果不看则已,一看反倒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并让我在一段时间内噤若寒蝉,目瞪口呆而不敢说话。
但是我想,不论对方是出于什么目的也好,或者压根就是为打算封我的嘴也罢,既然这位女士的批判矛头是直指我而来,我也总不能做个缩头乌龟任人宰割,何况在其文中,逻辑混乱之处比比皆是,我也不能就这么默认了她针对我进行的主观歪曲。
为了方便读者进行理性的比较,我采取对焱姜女士的原文进行逐段分析逐段评论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拉长本文的文字量,但我认为只有在采取这种方式才不至滑向断章取义的漩涡。
《漫侃文化-文人-文凭-知识分子》焱姜原创首发 于 2010-02-18
[由于这个题目太过宏大与宽泛,所以不敢深论专研只好浅谈漫侃,请诸位见谅。]——这句是焱姜女士的开场白。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段话毫无疑问是从百度上搜来的,对此不予置评。
[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以及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譬如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称作国学,就是我国固有的学问,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而不是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共有的。有人提出“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很为那些喝着牛奶吃着面包或者是寿司的人捏一把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图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橘为枳悉听尊便,但是还总觉得自己受了西洋或东洋风的吹拂就比国人高了一头,于是就回过身来对父老乡亲做指点指导甚至吹毛求疵状,请收回。如果真的希望祖国追求赶超他们,那么就学学当年的胡适之,从美国回来就发一篇《论文学刍议》打倒八股文,引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别再异乡指手画脚,没人稀罕也未必现实。]——这段话中,隐藏了一些诡辩逻辑。
“譬如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称作国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除了国学之外,诸如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尚武文化,56个民族的歌舞文化,以及传统一脉相承下来的琴棋书画曲艺评书相声等文化现象,肯定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些文化究竟又该算作哪国的传统文化呢?此为第一个疑点。
我不认同“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也从来没有打算对谁去吹毛求疵,更没想过要做胡适之第二,我就是手痒喜欢写点文而已,有没有人稀罕我的文章也不是焱姜女士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你个人可以不稀罕,但你不能代表所有的人也没这个代表的资格,至于“别在异乡指手画脚”这话,看起来在搞文字狱,以打击别人的写作热情为目的,焱姜女士说这话的目的无非在警告我“要是没胡适之的水平,你山野居士最好闭嘴”——大家看看这淡扯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说得很谬论,因为很多很民族化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变成世界的,比如国人最自以为豪的国学,在世界上就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一个因素是因为汉语对于除了华人圈以外的老外来说,学习起来异常困难,不是一般的困难,而是难如登天,另一个原因是国学的精华很难被老外所能理解,因为汉语所特有的四声及韵律问题,会让绝大多数的老外们不知你所云更无法体会到学习汉语韵律性的个中乐趣,除非你能改变全世界的老外的大脑基因组成,否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国学来说,恐怕只能是个遥远的梦。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根本原因。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没有消亡而且还在日益壮大,社会物质发展的历史也从不曾中断,并且如今是“雨旸时若,天地交泰”,称得上盛世。]——这段从书本上或网络上拷贝来的内容,我也不打算予以置评。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平常说谁谁有没有文化其实就是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例如“学文化”就指的是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也是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另外,文化还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齐朝人王融在他的《曲水诗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段明显存在以偏概全的谬论,“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也是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这句话把所有不擅长写文章的演绎人员给打落到“没文化”的一组里了,也就是说那些个民族歌唱家舞蹈家画家音乐家之类的人都是没文化的。
[文人,文德之人也。用这个标准要求似乎高了些,现在的“文人”就是指读书能文的人。有人说:嫁给文人做老婆的女人最后的结局就是疯掉,因为文人都是疯子。就算这个说法有其片面夸张的地方,但是“文人相轻”“自以为是”自古就是被人诟病的癖好。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里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也论《文人相轻》,并且连篇累牍发了七论,可见文人的劣行劣根是何等的顽固。文人自然都是有文化的,虽然未必各个都是高学历,但是一个个铁齿钢牙如椽巨笔,你若惹上他,轻者对你口诛笔伐,重者找他的主子把你打翻在地,把脚放在你背上还要用力地踩踏,叫你一辈子不得翻身。]——这段话中以偏概全的谬论更多,什么“现在的文人就是指读书能文的人”,这又算是哪家的逻辑?不读书不能文就不是文人了?我倒奇怪了,作者究竟有没有搞清楚文人的概念和内涵就乱下结论呢?至于“文人相轻”,自然是古已有之,但问题出现了:难道在焱姜女士眼中文人除了“个个铁齿钢牙如椽巨笔,你若惹上他,轻者对你口诛笔伐,重者找他的主子把你打翻在地,把脚放在你背上还要用力地踩踏,叫你一辈子不得翻身”之外,就什么好事都不会干了?那么辛弃疾苏东坡李白曹雪芹施耐庵关汉卿等大家又算不算文人?
[文人虽没有政治家的气魄与手腕,但是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生花的妙笔,要么把沉重的历史演绎得清风明月般缥缈,要么把鸡毛蒜皮描摹的如擎天巨柱!这个世界是黑是白是正是邪是真是假似乎全凭他们口吐莲花口若悬河信口雌黄,不然何以如此狂妄嚣张!]——这段话说得也是以偏概全,虽然不乏这种人,但更多的文人却也在踏踏实实地从事研究和写作也是事实,否则又哪里来的所谓“传统国学”呢?
[侃完文化文人再侃文凭。文凭在古代是官吏赴任作为凭证的文书,而现在就是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既然是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自然就可以证明这个学生是有一些文化了,但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也不非得在学校里才能学到知识,于是就很有一些有文化但没有文凭的人,所以说,文化与文凭之间也不完全是相等的,至于一个人在两者之间是用大于号还是小于号也就不尽相同了。但是现实使你不得不承认,文凭是敲门砖,是一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子。一切都照这个衡量并且死死地卡住固然不妥,但是没有这个做衡量也是要乱套的,操作起来难度会更大,并且会更不客观,毕竟一个单位不像“郑人”那样简单,于是“买履”时就得用相对准确的尺子;不过“削足适履”在当今似乎应该提倡,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很大成分在于他们不肯“削足”又不肯忍耐,而成年人的冷酷与世故也着实令年轻人吃苦头。所以说有文凭未必行,没文凭就更不行,好在人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尤其是年轻人。]—— “文化与文凭之间也不完全是相等的”这句话我很认同,因为我也提出过这种论点,但“尤其是年轻人”这句话说得很莫名其妙,给人的错觉好像自古以来的没有文凭的中外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都是由于“成年人的冷酷与世故也着实令年轻人吃苦头”了所以才令他们迫不得已去“削足适履”了么?更何况在现今时代喜欢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是不是只要不学无术了,就能证明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最后说说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他们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划分而产生的。有文化有文凭又是文人的人自然就算知识分子。过去有“皮毛”之说,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人不满意自己处于“毛”的地位和状态,可是,不处与“毛”的地位与状态,难道是“皮”吗?如果“皮”“毛”都不是那又是什么呢?物质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劳动人民,而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物质财富何来精神财富?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物质的。我想当“毛”还当不上呢。充其量就是个农民工,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农民工而已,对那些能漂洋过海再回过身来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真的是“羡慕”不已。也许会有人讥我为“临渊羡鱼”,然后告诫我可以“退而结网”,于是我便拿出“文人相轻”的看家本事,一面骂别人贪图富贵,一面标榜自己的清高,其实,自己的心里何尝不也在巴望着富贵呢?眼巴巴地看着又吃不到嘴就只好说“葡萄酸着呢”,在寓言故事里是讲狐狸的聪明狐狸的阿q,现实社会里,知识分子确实也很聪明当然也很阿q,不然怎么会一边贪图富贵一边标榜自己的清高呢?]——作者在这段话中到底想说什么呢?是想证明凡是身在海外的华人都是些贪图富贵而又标榜自己清高的人么?如果仅仅为了出口恶气而不惜通过贬损他人去抬高作者自己的话,那么我认为作者的此段实在很失败。
[其实,无论是文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是需要具备一定德行的,所以,从古到今真正称得上知识分子有良知的文人的人并不多,而现在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充其量就是摸着文化口红游走在文坛上或文娱圈里的有文化的名人,不说也罢,当然他们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不然文坛和文娱圈会很寂寞品味也似乎不够,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谁还守得住寂寞呢?农民都不在满意“山还是那道山,岭还是那道岭”,你让满腹经纶又好显摆卖弄的人怎么办呢?]——这段都说的些什么话?“公共知识分子”都是满腹经纶?都是“有文化的名人”?没有了他们“文坛和娱乐圈就会很寂寞品位也不够”?可我就觉得这些谬论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主观美好愿望而不是客观现实!
[总之,文化、文人、文凭、知识分子,要想社会进步、力求公平这些就一样也不能少。]——这话说得还有些道理,至于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我看最好免了吧——这个社会并不需要他们。
2010年2月18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