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眉山圆梦峻毅

发表于-2010年02月18日 上午10:36评论-12条

——在东坡故里遇东坡

1

李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此,我既不相信,也不怕难,偏选难中行。一直以来,由于受林语堂先生《苏坡东传》的影响,我西行巴蜀的愿望和计划,就是想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漂三峡,过重庆,直到巴蜀水源,先是正面拜瞻向往已久大佛——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由江边悬崖峭壁雕刻而成,据说大佛高达360英尺,光是佛的脚趾上就能站几个人呢。然后,再游九寨沟登峨眉山,就想在峨眉山麓沙湾城郊,游览耸立于大渡河畔的美女峰石林,膜拜始建于清代嘉靖年间的郭沫若故居;继而乘一叶小舟,自岷江的支流玻璃江逆流进入眉山,除了去朝圣三苏祠堂,沿途还可以欣赏到临江而立的蟆颐山那低低圆圆的姿势,观光那些构成广漠平原的稻田、果园、菜圃、竹林、棕树……还能亲临其景感受一下因为有战国时期的治水天才李冰,巴蜀才有能历经千余年和“5.12”大地震考验后功能始终完好的水利灌溉沟渠,使巴蜀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可计划归计划,愿望是愿望,现实不一定如愿。可不,我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初涉蜀道竟会是赶赴眉山参加2009年“中国散文学会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学术研讨会”。因为行程仓促,加上初冬流感肆虐,只能选择直飞成都,会务安排了接机,由成乐高速抵达眉山,实在是来去匆匆。但眉山终究是苏东坡的故里,我想在东坡故里寻觅东坡的印痕,自然不枉此行。

眉山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距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不远,而是因为有杰出的文学世家——苏洵、苏轼(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仨。我想,凡是初次走进眉山,且又喜欢涂鸦的人来说,大都应会有我一样的心情,对三苏祠寄有一种朝圣或膜拜的向往。我对三苏祠的向往确实有些年头了,每当我漫步西湖苏堤,就会深感自己总是被东坡先生的文字魅力感染,两句简简单单的复写对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共不过二十八个字而已,却把夏西湖的晴天亮丽与艳美叙说得清清爽爽,又把夏西湖的雨景秀雅奇观传达得明明白白,早在千年之前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把西湖广告打响于世界。再吟诵那《水调歌头》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短短八句九十五字,先生是巧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并渲染一种中秋皓月当空,佳丽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再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思想和意绪与月亮的神话传说互为融合,在感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中,不但渗进了浓厚的哲理意味,不但将自然景色和现实生活高度地契合,还呈现出他构思奇特,蹊径独辟,思想丰厚,且又富有浪漫。最令我欣赏和感慨的是这位大文豪总能以文为诗,诗文互为,时过千年还是那么易读易懂易记,绝然没有现在有些自以为了不得的诗人了不得的诗,其实也就是结巴的弟子们把病句断句破句叠加发嗲,无病呻吟,充其量也只是玩文字游戏而已,有不少连文字游戏都称不上,更有可悲可恶的买空卖空,出钱收购别人的文字结集占为己有……对照之下,我对东坡先生的人文更是敬重有加,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远在西南巴蜀的三苏祠,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文学圣地啊,竟然能熏陶出苏家三大文豪——父亲苏洵的文章以博辩、雄健、明畅称著;长子东坡的文笔以纵横恣肆、思想丰富、豪迈气象称鳌;次子苏辙的散文含蓄蕴藉、气度雍容、精练圆润称独;他们以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中国文学最辉煌时期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了三席……真可谓是岁月易逝,文字长留啊!

2

我们下榻的岷江东湖饭店距三苏祠不远,也就是几分钟的车程。虽然饭店四周绿茵碧波,南枕水色晶莹蓝的岷江,北临幽静的东坡湖,人文氛围浓浓郁郁,确实颇有“三苏故里,绝色东湖”的特色。但再怎么秀逸宜人的景色,也抵不过三苏祠对我的诱惑。走进三苏纪念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钱塘江那惊涛拍岸的意境。我知道,这完全是因为自己生活在钱塘江畔的缘故,对于此景此境有特别的感情;再是“唤鱼联姻”的模拟场景,一下子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代人之间的情感世界,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东坡先生的初恋历程;三是东坡先生“焚烧房契”义举,先生本想终老常州,但在偶然中得知了房主的苦衷,便随之焚烧房契,最终只能逝于友人家中,如此爱民之心和超然物外的胸襟,岂能让后人们不敬重不敬佩呢。尤其是三苏纪念馆馆内那幽幽的灯光,再配有讲解员绵绵甜甜的声音和温尔优雅的气质,与她介绍的苏家三代人雅趣的古典很相符,还有馆内那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很快把我引入于千年前的文化氛围里。

可能是江南多庭院的缘故,也可能凡是庭院或多或少总有故事的缘故,反正我小从就对庭院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空闲时总会想到去绍兴的百草园转转,体验体验鲁迅先生的文学启蒙;也常到鲁迅故居对面的沈园坐坐,四季沈园会有四季感受,感受最深的应算是凝有陆游与唐婉这对才子佳丽爱情典故的《钗头凤》,其次是感受陆游秉承东坡先生的某些文字传统。东坡先生曾在他的《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地。”而陆游的诗词也以旖旎多情著称,虽属婉约派,但其书法与诗词风格相类似也是情理之中。当我初近三苏祠时,我对三苏祠的格局布设自然十分注意——这是一座中式庭院结构的住宅,颇有江浙水乡庭院的味道。进入大门,迎面是漆了绿色的影壁,古代建筑讲究风水,影壁多是为了起到抵挡杀气煞凶的作用。其实,影壁还有实用的一面,那就是具有遮挡路上行人不至于看见住宅内的作用,也遮挡了大门外乱七八糟的建筑,使院内有一种整体感。影壁后是一栋有庭院的房屋,屋边植有一棵高大的梨树,另有池塘、菜畦、花木、果树等,墙外则翠竹成林,诗情画意浓浓。我穿行在竹子们夹道欢迎的小径里,竹好像知道我远道而至是为了寻找东坡先生千年遗留的印痕,在微风中一展微笑,个个与我打招呼,争着向我介绍说东坡先生当年以种植为乐的趣事,呈现出她们亲和的魅力。

在古老的中国,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在参观三苏纪念馆时听讲解员说过,早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63年)12月19日,27岁的苏洵终于又有幸添丁,苏轼就在这栋房子里降生面世。苏洵本已有一女一儿,儿子不幸夭折后,一直企盼能再生个儿子。当时,秉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的苏洵,因天性沉默寡言,性格古怪,不易与人相处,终日抑郁,正痛苦万分地饱受屈辱折磨。苏轼的降生,自然成了苏家的长子,这使苏洵如愿以偿,有了希望,便痛自鞭策,追悔韶光虚掷,开始发愤读书,并获得了成功。苏洵的典故,也一直被用于鼓励年轻人——只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苏轼的出生,唐宋八大家中才会有“三苏”之席。

据介绍得知,苏东坡的祖父年轻时体貌英俊,高大健壮,酒量极大,秉性慷慨大方。虽然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但人品不凡,乐善好施,不求报答,口碑载道。人们曾对别人家储存食米,而他却拿食米换成稻谷储存的做法深感不解,直至遭遇荒年,待他开仓散粮救济乡邻时,方才明白他为什么储稻谷而不储食米的用心良苦了。因为稻谷可储藏数年,而食米则易发霉变质,此事足见他不但颇有主见,善事细思,而且善良豁达。他还是个思想开明,不畏恶势的人。比如有一天,趁着酒醉走进庙里,把一尊神像摔得粉碎细烂,其原因是全村人都很畏惧那尊神像,而庙里的主持又常常借此向信徒们勒索钱财存,对此他早就入不得眼,心存敌意。说不清苏东坡的好酒是不是继承了祖父,但苏东坡精力过人,气度不凡,性格率真,胸襟开阔,豁达超脱,心地纯厚,品行正直,不畏权势,有理想,有抱负,有见解等美德和不少酒趣无疑是继承了祖父。优秀人才自然有血统的积淀,其祖父深藏不露的智慧才华尽在苏东坡身上灿烂释放,使得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万古流芳的苏东坡。

不过,祖父苏序对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并无直接影响,倒是多了些的“障碍”,那就是祖父的名字——序。在很古老的中国,有个很古老的风俗,忌称父母祖父母名,否则就视对祖先不敬不孝,这对一般的常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可对于苏东坡这样一个大文豪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需要用“序”字,而却又偏偏必需避开“序”字。这确是很麻烦,但好在也为难不了苏东坡,他把自己文中凡需要用“序”的地方,一统改用“引”字。这就不奇怪苏东坡一生笔墨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序”字了,就如史学大家司马迁,因为父亲叫司马淡,我们甭想在他的巨著《史记》里找不到一个“谈”字;再如范晔,因为父亲叫范泰,所以也甭想在范晔那一百二十卷的后汉书大作里找到一个“泰”字。苏轼的文学成就,倒是无不与从小受到严父的熏陶,慈母的诱导,家姐的督促有关,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年不衰的亮丽风景。

3

红墙环抱中的三苏祠,说其是“绿水萦绕,曲径通幽,荷池相通,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真是不假,虽在冬季,却是春色满园,令我目不暇接地摄下欣赏的记忆。从正门前厅过殿堂,经木假山堂,穿过荷花池凉亭……来到一个很宽敞的石板道地,边周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让我想起东坡先生生性喜竹。忽见有一先生静坐在竹林前的石墩上晒太阳,那不正是东坡先生吗?是东坡先生,怪不得师友们围着先生抢镜合影呢,大概都想从先生身上沾点灵性才气吧。也是啊!远路迢迢来朝圣先生,岂肯放过能与先生合影的机会啊!我细细地打量先生,顿生与气宇轩昂的先生对视交流的意愿,想从中认知东坡文化和东坡风骨。可先生并没有给我与其对视的机会,当然,这并非先生冷傲漠视晚辈的膜拜,也非我举止神态不够落落大方,完全是因为此时的先生不再属于个人了,不可能只与某一个人对视交流。我从先生坦然自若的神态中,顺着他老人家的目光望去,对面是一座背依荷花池的凉亭,亭内三面木椅栏围,既典雅,又不失气派。尤其是悬挂在那对右边为“一天云水,东颍孤州,听坡首落雪冰,使君肠与我似”,左边为“四座琴樽,西湖夜月,泛空舟浮河汉,居士酒为谁来”的披风榭抱柱联正中,悬挂着书有“浩然正气”四个大字的牌匾,令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东坡文化和东坡风骨的内核吗?无论是东坡先生的为人,无论是东坡先生的诗文书画,内核也就是“浩然正气”啊!

东坡先生不只是诗文才情汪洋恣肆,摆脱束缚,崇尚自然,而且精通书画,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曾学遍了晋、隋、唐前后五代名家,年轻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之精而自创东坡独家,如其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也,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是啊!书法并不单单是写字,讲究字体飘逸潇洒,书法更讲究艺术性,基于在艺术构思下运用艺术手法,除了执笔,还有运腕、调墨、结构、章法等,其质地更讲究气韵神情,更讲究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如古人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笔墨之间。书法讲究书写中的意境与神韵,大多是通过书写艺术来表达书写者思想感情的,其中有动静、有虚实、有伸缩、有疏密,有互相依存、有互相制约、有彼此呼唤、有彼此照应、有相生相发、有互为映衬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包含了作者人生中的笔情墨趣,自然与书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休戚相关,断然不可分隔了。

东坡先生一生屡经坎坷不假,但学识渊博,视野旷远,见识过人,历练有豁达旷远的胸襟,促使其书法风格既丰腴跌宕,又浩瀚不失天真,颇有海外风涛之势,真可谓观其书法,能想象其人。先生的晚年虽然凄惨,但其人品与书文却是受人并尊。当时,并不只是苏氏本家晚辈们喜学,就连好友王定国和赵令畤他们也喜学,即便是像南宋的陆游、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等名家,也纷纷喜学,尤其是对陆游的影响更大。

再是东坡先生平生喜竹而爱画竹,而他画竹总是拔地直起乃至竹尖,有的简劲有力,有的柔情绵绵,更是常常不画竹节,貌似奇奇怪怪,其实是主张画要有神韵寄托,重在画外有情,反对形似的束缚;这正符合“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东坡书画理论不说,其书画也确实比其诗文更具有一种甩水袖之势,又有一种奇想远寄之味。难怪清代王文浩评说先生书法影响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4

大冬天的,我等一拔十几人就在岷江边的草坪上席地盘坐,身披暖阳,品茶聊天,说古论今,笑声琅琅,如此浪漫的一幕真是少有。眉山朋友们嬉笑,说是我们给眉山带来了阳光和温暖,因为之前已好些天一直是阴霾重云,冬雨绵绵。而我则说,是眉山文人对散文的执着与热情感动了上苍,太阳才会大大方方地满脸笑靥上班,使我们与风和日丽的眉山有缘,与晴朗妩媚无谁可以媲美的岷江有缘,与暖暖冬阳下的三苏祠有缘。或许正是因受东坡先生的浪漫情怀和乐观精神所染,我们这些已步入中年,早过了浪漫年龄的人才会有吟诗论文这等浪漫。扯远是厚重的西汉文化、唐宋盛世、生于长安于巴蜀的才女佳丽薛涛等对东坡先生的影响,侃谈东坡先生凝结眉山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的贡献,说说笑笑中不觉太阳已开始吝啬自己的笑靥和温度,而我们显得有点不识相,完全没有顾及太阳急于下班的情绪,因为有东坡先生在我们中间,依然故我地畅叙也在情理之中。

在我眼里,东坡先生身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并没有传说中的孤傲,倒是一脸和善,多情重义;其词豪放,不亏为北宋豪放派创始人;其诗视野广阔,笔力纵横,风格多样,穷极变幻,清新豪健;其艺术表现善用比喻和夸张,既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反映民间疾苦,豪放中还敢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为宋诗宋词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对后人很有影响。我特想知道敢把酒问天叙情,高歌大江东流去的东坡先生,历经千年,可还记得有个叫“唤鱼池”的地方?我是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读到东坡先生与王弗的爱情故事的。记忆里的“唤鱼池”好像就在眉山思蒙河与岷江间的河滩上,架有一座叫“瑞草桥”的木桥,那儿青山环绕,山顶有溪流,也有深塘,是一处神奇的土地。东坡先生青年时常和太太及太太的堂兄妹们一起游庙、野餐、喝酒,夏夜里还就坐在茅屋外嗑瓜子和吃炒蚕豆。这份充满浪漫和情趣的乡间生活,曾给东坡先生留下的美好记忆,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常有提到,就如“……往来瑞草桥,夜还河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那样思乡情绪尽在浓浓回忆中的句子。

东坡先生岂能遗忘,北宋至和元年甲午,即公元1054年,东坡王弗结为百年之好,之后王弗随东坡北上京城相伴。王弗是一位心细而有见识的女子,懂得欣赏丈夫奇思妙想的文才,庆幸自己嫁了一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分享了夫君初入仕途踌躇满志的快慰,也经历了伴随丈夫远离故乡亲情的痛苦,更对丈夫涉世不设关防的性格深藏隐忧。她既能体贴丈夫,丈夫读书写作时,常常会不声不响地陪着,营造青灯相对、脉脉传情的温馨场景,让夫君感受到自己的贤惠温柔;她又能利用女性特有的灵敏直觉,在丈夫会客时,会在屏间聆听窥观,以便提醒丈夫提防小人,尽可能用自己的聪慧和练达来弥补丈夫性格造成处世的弱点,使丈夫更成熟更完美。但她从不在丈夫面前炫耀什么,十分珍惜夫妻相守的温馨与幸福。东坡先生对这位聪慧敏锐,举止宁静又不失大方的娇妻敬重如宾,疼爱有加,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王弗温顺贤德,更主要还是因为王弗具有“知夫莫如妻”品质,她深知自己的夫君在现实生活中生性坦白,又易冲动,所以在生活上、事业上、立身处事上等等,都会照顾他在先,不只是他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的知音和得力助手。直至公元1065年5月,年仅27岁的王弗病逝京师……东坡先生重返故地瑞草桥,自然触景生情,思念亡妻,感慨万分,念念不忘与王弗的恩爱。十年后的一日,他已在山东为官,做梦又回到了瑞草桥边,便有了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样人鬼殊途,见面也只能在梦中,虽有千言万语,却竟然无从说起,相思多年唯有晶莹的垂泪滴面,真是情缘断而相思更浓的动情描述。

王弗去世三年后,东坡先生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进门。比东坡先生小十一岁的闰之,虽然无法理解丈夫痛苦的思想根源,也不想走进丈夫天真烂漫的精神世界和思维奇妙的艺术世界。但在她眼里,这位曾是自己堂姐夫的夫君就是那么的成熟老练,就是那么的见多识广,就是那么的才气过人。她崇拜丈夫,相信丈夫所做的一切,她把全家人的前景与命运完全放心地交给丈夫。王闰之虽然不如堂姐那样能干,也不会像堂姐那样注重夫妻之间的个性优势互补,但她毕生操持家务,抚养三个同父异母的儿子,视堂姐所生的长子苏迈为己出。尤其在东坡先生经历贬之黄州以后,对召回京城受宠并未显出常人所有的欣喜和感恩,反觉得如此受宠更易激起小人的憎恨而难以安身于朝。此时,王闰之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与夫君保持一致,并以能与丈夫的生活步调保持一致为最大的满足,她把家庭的幸福和宁静淡泊的生活相联系,显示了他们夫妻间在家庭生活上的和谐与平实,令东坡先生十分欣慰,自然也成了他们夫妻感情的重要基础。她与东坡先生生活了二十五年,与他共同经历了他一生中的最荣耀时期和贬官坐牢的困辱时期,但并没有看到东坡先生晚年遭受更为严酷的人生迫害。

自古才子多风流,何况东坡先生又是个情感丰富、注重境界、情趣浪漫的多情诗人。尽管东坡先生一生仕途坎坷,政治生命几经挫折,再三遭贬,但他对人世间的美好情感和人生态度总是执着地追求不放。传说中,东坡先生多妾不计数,每被朝庭召回,便是姬妾成群,而每当再被贬之时,又将身边女子送人。但传说只是传说,相关记载中,只有王朝云这一年轻貌美,且聪慧又专情的侍妾才是先生晚年的精神寄托,先生最后再次被贬海南时也只有王朝云相随。

王朝云是东坡先生在余杭作为侍女买下的雏伎。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她虽为风尘中人,但伶俐聪慧,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很受到主人夫妇的喜欢。随着年龄长大,由侍女变成了侍妾。她由衷地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很庆幸自己能时刻伴随先生左右,专情地从一而终,并生过一子,不幸才一岁多就夭折了。她伴随先生二十多年,直至伴随先生远贬惠州瘴雨蛮烟之地,终究没能敌过瘴魔而亡。她虽为伺妾身,但王闰之死后事实上已肩负了家中女主人的责任。因为她熟知先生的心思,又长期伴随在先生身边,在先生遭遇不幸的岁月里,给先生的情感慰藉自然比他的两位妻子要多得多,先生对她的知遇情感,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他的两位妻子。

在封建年代,妻是妻,妾是妾,再宠也难易改变宗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王朝云就是一个实例。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感受,比丈夫的两位妻子更能进入丈夫的精神世界;她对佛教的兴趣和对丈夫内心世界的感知,也比两位妻子更与丈夫深相投契,几乎能和丈夫达到同一精神境界;她的早逝,更是让已进入晚年的丈夫深感有致命的打击,为她写下了许多爱恋浓浓的怀念诗文,但再怎么爱恋她,再怎么把她比作冰清玉洁的梅花和超脱尘俗的仙人,再怎么为失去她而悲痛伤感,但在她的墓碑上还是只写了“姬人”两字。

或许东坡先生与王氏女子在前世真有什么情缘之约吧,反正他的两任妻子和爱妾都姓王,虽然她们以各有的性格和角色意识,与其感情的投契方式各有差异,但可以肯定,她们对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发展、人格境界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推促作用。东坡先生对前妻王弗除了喜爱更多的是敬重,对后妻王闰之感激多于亲切,敬重多于交心;他在《祭王君锡丈人文》中就谈到了自己娶王家姐妹为妻很有缘分,赞她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能各尽妻子之职,还都能与他同甘苦,令他感激不尽。但后人从他写给朝云的那些诗文中不难看出,真正成为他红颜知己的还是这位终生伴随的侍妾。

……

有时候,人的命运真的很奇特,一生中能遇上谁好像真的需要有缘分,就算是同城人之间能不能邂逅也需要有缘,就如东坡先生与王氏三女子,更别说是当代人与古代人的邂逅需要有缘了。比如我与东坡先生的神遇,以往要么是在西湖的苏堤上,要么是在皎洁的圆月下,总是缘起于东坡先生的诗文。而这一次与东坡先生的神遇,竟然会在其故里寻觅其留芳千年的风骨印痕,而且又偏偏是由于对现代散文趋势的研讨为媒, 我真是由衷地感谢眉山散文界的朋友们,为我创造了又一次神遇东坡先生的机会,有了我这一“足之所履,馨香载途;古引幽思,抒吾情怀”的眉山圆梦一文。

写于2010-1-3, 2010-1-14修改,2010-1-30再修。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峻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眉山圆梦,东坡故里遇“东坡”
先生已不再属于个人
而是东坡文化和东坡风骨的内核
这篇文章既是游记,又是对东坡先生凝结眉山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贡献的侃谈
对于深爱欣赏和崇仰苏轼的读者来说可称是一餐美食大飨

文章评论共[12]个
罗军琳-评论

好厚重的文章,喜欢:)朋友新年好at:2010年02月18日 中午12:02

峻毅-回复罗编辛苦,新年快乐。 at:2010年02月18日 中午1:11

峻毅-回复求助,请罗编帮我把第二章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误笔修正为“因为其父亲叫司马谈,我们就甭想在他的巨著《史记》里找出一个‘谈’字。”谢谢。 at:2010年02月18日 中午2:38

关小平-评论

欣赏。祝福……at:2010年02月18日 下午6:01

峻毅-回复小平,你好吗? at:2010年03月03日 晚上7:23

心无垠-评论

问好了妹妹!你真是幸运,想看什么什么到的~~这梦圆得真是让人羡慕哩!新文人看古文人,一路调侃一路歌~~这样厚重的文章唯妹妹可以写得这样的细腻~~羡慕,成赞哦!at:2010年02月18日 晚上8:21

峻毅-回复斯林姐,我信缘,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能遇就是缘呢,我和姐姐就是有缘呢。 at:2010年03月03日 晚上7:25

心无垠-回复呵呵~~缘来无惧,缘去无悔~~·为有缘拥抱哈!才女妹妹虎年吉祥,健康快乐哦! at:2010年03月03日 晚上7:27

夜雨不朦胧-评论

很羡慕朋友神遇东坡先生的机会,更欣赏朋友才情厚重的文笔。祝福朋友新年快乐!虎年大吉!at:2010年02月18日 晚上9:03

峻毅-回复谢谢,你们能喜欢,就是我的创作动力:) at:2010年03月03日 晚上7:26

潇湘兰儿-评论

兰儿问姐姐新年好!at:2010年02月18日 晚上10:29

峻毅-回复兰儿好,女儿们好吗? at:2010年03月03日 晚上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