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开始怀旧了或者是不自觉地回忆过去,那就说明你老了或者将要老了;因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算你不幻想未来也绝不会细想从前经过的事情。
我正在一点点地变老,我想老迈的一天也许已经离我不那么遥远了,对于旧事、故人的思念与回忆,真的是一天强似一天,一日比一日频繁起来。
儿时玩伴的顽皮、淘气;年少时同学的赌气、惹祸;青年时期男女朋友之间的趣闻、绯闻;嬉笑怒骂、撕疯打闹时一个突然使人安静下来的眼神……他们就像一个不速之客,随时闯进你的大脑,使你记起它们,且慢慢地开始回忆它们,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但是,光临的最频繁的却是奶奶,对奶奶的怀念是永远的。
一
奶奶是美丽的,用秀外慧中形容她绝对不是夸张。奶奶本来是有几张照片的,可是在我上小学的那一年,不知什么缘故被奶奶自己烧掉了,那一次只留下一张全家福和一张爷爷的单人照。这张全家福里不单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大姑,还有大爷爷大奶奶以及他们家的三个孩子。照片上的奶奶很年轻,也很美丽,身上穿着三十年代女人穿的那种高领、大襟的衣服,虽说怀里抱着一两岁的大姑,但是仍然透出端庄、亲切、宁静的神态。
奶奶是大家闺秀,幼时与大她九岁的爷爷定下亲事。可是长到二十三岁了还没有出嫁,理由简直是不可理喻。爷爷的爷爷是清末的辽宁道台大人,这个孙少爷在长到十四岁那年突然离家出走,先是到在沈阳、长春居住的姑奶奶家住了一阵,等到听说家里教他的先生和跟随身边的伴读小厮因为丢了孙少爷都吓得跑路了,他也就跑路了。可能是他实在厌烦了官宦人家的拘谨生活和严苛的教育,宁可小小年纪在长春火车站的“交行”做苦力也不回家,可是毕竟那不是他能做的了得,于是又跑到了吉林北山,没过多久就来到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认下一门干亲戚,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奶奶的妹妹都出嫁了,可是奶奶的婚事还没有着落,不知道奶奶的父亲费了多少周折来到这里找到了爷爷,那时候爷爷已经是三十二岁的大龄青年了。爷爷跟着他的老泰山回了家,跟奶奶举行过婚礼也没留在辽宁的老家。那时候女人讲究的就是:嫁饥随饥,嫁叟随叟,何况爷爷既不是要饭的也不是老头儿,奶奶就只有跟了过来,从此开始过着贫下中农的生活。
我没有见过爷爷,据爸爸讲他在五十二岁那年的大年夜,出去放鞭炮接神时看到一个浑身缟素的女鬼,受了惊吓之后就一病不起,一个月后就丢下奶奶和五个孩子去世了。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跟我们一起过。爸爸在大队当干部,每天没黑没白地忙碌操劳集体的事情,妈妈也跟着其他人每日里战天斗地的,我们就都跟着奶奶在家。
奶奶知书识礼,虽然很有点重男轻女,但也不曾虐待过我,只是多疼一些哥哥与弟弟罢了。在我的记忆中,从未听她讲过她在娘家的事情,也没有听过一句她对爷爷或者其他人的半句怨言,真正的不炫耀、不贪恋、不抱怨、不言人过。
二
爸爸的性格是深沉而刚毅的,这点绝对是从奶奶那里继承来的。说起遗传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爸爸长得跟照片上的爷爷一模一样,英俊漂亮没的说,但是性格却更像奶奶:内敛、坚定、遇事不慌不乱、处事不露锋芒却极有原则,并且具有成人之美的美德;而二叔长得像奶奶,年轻时也是绝对的帅小伙,但是据爸爸说他的性格跟爷爷极像:乐观向上、外向坦诚,但是遇事有时不免急躁甚至有些欠妥当。二叔跟二婶结婚以后一连气生下四个丫头,由于当时已经开始宣传计划生育,二叔想要儿子又碍于自己是干部就决定把小女儿送给一户没有孩子的侯姓人家。奶奶知道了立刻严肃地阻止了这件事,她把瘦弱的孙女抱在怀里,看着她瘦削俊俏的脸庞,嘴里温和但是语气坚定地说:生几个女孩把你烧的,女孩怎么了?也是投爹投妈来一回,不许送人。
在我心里,奶奶就像一个庙里供奉的那个子孙娘娘,无论走到哪里,后面都跟着我们一大帮孙子孙女。春天来了,奶奶带着我们去河边挖野菜,填补春天没有青菜吃的空白;夏天分派我们几个大的去采集猪食菜和鸭子鹅子吃的野菜,他则在家里边看着几个小的边为在集体里劳动的爸爸妈妈准备饭菜。叔叔婶婶单过日子,她就时常指导叔叔家的大妹做饭,二妹看小三儿小四儿;秋天的时候,奶奶就领我们去村边的松树林里采集松树蘑菇,当然远处的山林是不去的,陡峻的地方也不会领我们去;冬天一到,奶奶就会教我和二叔家的妹妹们用玉米叶子编织鞋垫,这种鞋垫即柔软又温暖。从小我就是个不怎么会劳动的孩子,直到现在我都很羡慕二叔家那些妹妹们能把活计做得那么好,而我就只能做比成样浅尝则止。不过我却是奶奶讲的那些故事的最忠实的听众,所以,因为爱听故事我就不得不跟着奶奶一起劳动。
三
奶奶的娘家现在是早已经没有人了,奶奶的两个哥哥死后都葬在这里,并且哥两个都没有子女。奶奶自从跟爷爷来到这里再也没有回过娘家,记得父亲对我说过,他只看见过自己的外公,因为每隔两年外公会来看这个自己的第五个女儿,然后把这里的情况回家对奶奶的母亲讲讲。爸爸说奶奶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夜半在路口烧纸时的悲苦样子总是浮现在眼前。也许爷爷因为原来是道台老爷的孙少爷,离家出走后一直也没混好不能衣锦还乡就也一直不回家。等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风行寻根的时候,二叔回了辽宁的老家一趟,老家的人都以为我们这支人早就没有了,因为爷爷的父母去世以后,爷爷的唯一的一个异母哥哥也由长春来到了这里,从此就与老家失了联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山东的蓬莱待了有半年,在那里了解到爸爸的先人本来是安徽桐城人,因为一直在清廷做官,所以由桐城——蓬莱——辽宁,最后我们则成为吉林人,但是我的籍贯一直都填写辽宁盖县。
奶奶只给我们讲古代那些英雄好汉、贤妇才女的故事,从不说起他在娘家时的富裕生活,要是偶尔我们说谁家什么什么好漂亮,奶奶就会告诫我们:别人的东西再好最终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想不要生贪心,不能见利忘义。
在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坎坷人生中,我经常会想到奶奶的这句话。每当遇到“义”与“利”需要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毫不迟疑地选择“义”。今后也将继续奉行儒家的:仁为上,富亦求,自可驾高车;义当先,贫且乐,何惧居陋巷。
四
奶奶看人很有眼力,事实证明她把关的婚事都很幸福。爸爸由于正直善良、长相漂亮,在党校学习的时候就不乏追求者,但是爸爸自知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即要还爷爷生病时欠下的高利贷又要供叔叔姑姑们读书,所以不仅是恋爱免谈还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农村工作,有勇敢的女生就找到家里,爸爸看奶奶的态度就婉言谢绝了人家的美意。直到认识了我的妈妈,爸爸把妈妈领到奶奶面前,奶奶是那么欢欣,于是爸爸和妈妈的婚姻就很幸福;等到二叔大姑小姑的婚事更是全赖奶奶的参谋与把关,也都很和谐幸福;只有老叔的婚事奶奶是一百个不乐意,但是,看着自己的儿子投入的一塌糊涂也就勉强同意了,结果不单单是老婶这辈子一天也不工作,还把老叔管束得一点自由自主权都没有,弄得很多人都说老叔这辈子“上炕认识媳妇,下地认识鞋”,他养着她还得受她的管,真是要多郁闷有多郁闷。如果这样能白头到老也行,还五十不到就呜呼哀哉了。
文革期间,我家的墙上贴着一幅画,画面上画着身穿军装的毛主[xi]和林彪,奶奶看着画指着林彪说:这个人是奸相,像个小鬼儿似的跟在毛主[xi]后边。我说:他是林副统帅,好厉害的。奶奶说:东北就是他解放的,能不厉害么?奸人本事越大越可怕。最奸不过老曹操,看面相他比曹操还奸。不许出去说,知道吗?奶奶的话自然是不能对外人讲的,那个时候,大人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像我这样生活在农村干部家庭的就更是。
奶奶还是极其善良的人。爷爷过世时因为治病以及发丧欠下了高利贷,后来政府有政策很多放高利贷者的钱都瞎了。其实那个时候农村的借贷不像城里那样有专门的放高利贷者,都是乡里乡亲的其中也有帮忙的情分,但是那时候,只要借贷者检举揭发就可以连本带利全部免除。据爸爸讲,当时奶奶是这么对她说的:儿子,咱不能那么办,就算不还利息,本钱一定要还给人家,人家的钱救了咱的急,再说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爸爸自然是同意奶奶的说法照着做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直到现在那户人家的子孙跟我们也走得很近。
五
奶奶的博古通今也影响到了我,使我从小就知道好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长大了也喜欢历史喜欢祖国的传统文化。对我来说,奶奶讲的那些故事里的人物就像院子里葡萄架上的一串串葡萄又美丽又香甜。奶奶对妈妈是很有些偏爱的,可能是她选中的媳妇的缘故,也可能是妈妈为他生下大孙子二孙子的缘故(而二叔和老叔家的小弟同龄只差一个月,在他俩两岁的时候奶奶没来得及像疼爱我的哥哥与弟弟那样疼爱他们就故去了),印象当中婆媳俩从未争执过,奶奶对妈妈要比对俩个姑姑还好,至少我看是这样。
记得小时候每当爸爸抱着我从外面回来奶奶都会说:一个丫头蛋子天天举着;也记得奶奶在给我洗头的时候就会说:贵人不顶重发,头发这么密还这么硬,说话办事跟胡子似的,丫头太过刚强没好命。
奶奶是一九七六年的春天过世的,当时我已经上学走了。刚上课,数学老师就对我说你回家吧。我问为什么,一个男生捣蛋地说:有生命危险,我一边收拾书包一边回敬道:你才有生命危险!
回到家时看到家里有好多人,一个年轻的女人对我说你奶奶没了。我愣了一下,冲进屋去,看见奶奶已经躺在挺床板上,脸上盖着一张黄表纸。我揭开纸,看见奶奶就跟平日里睡着了一模一样。我握住奶奶的一只手久久不肯松开,心里想就这样一直握着,一定会把她暖过来……
奶奶的话就像预言,我后来的生活证明的确是太过刚强了就没福享,没福享自然就算命不好。等到我处对象的时候,妈妈是不同意的并且说:你奶奶要是活着怎么都不会让你嫁给他,眼看着手往魔眼里插。
对奶奶的怀念是没法结束的,唯有努力再努力,才不辜负她的爱。
愿奶奶魂归故里,去看望她的母亲。愿奶奶的灵魂安息!
-全文完-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