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
本周再次与孩子一起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不禁又勾起对鲁迅的怀念。虽然鲁迅去世已达70多年,但是我相信至今依然有许多人与我一样,怀念他敬重他。照理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曾经历过黑暗与痛苦的旧社会,但伴随着我们成长、成熟起来的教育与人生阅历,却让自己对鲁迅笔下的社会现实与鲁迅的一生感同身受。我在学习鲁迅文章、了解鲁迅生平与教授鲁迅文章时,经常体味文章、体味鲁迅精神,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悟。我发现自己对鲁迅的印象太深了。
因为敬重鲁迅,而记住其许多作品,深为他的写作水平、文学成就折服。如小学出现的《三味书屋》、《在仙台》(摘自《藤野先生》)、《少年闰土》(摘自《故乡》),中学出现的《社戏》、《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真君》等等,以至于在函授师范过程中,常到晋江图书馆里借阅《鲁迅文选全集》,在安海的旧书店里淘《鲁迅选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敬重鲁迅,记住了许多有关他的生平的故事。他少年家道中落的故事,学医留学的故事,在仙台的故事,回故乡踢鬼的故事,放弃手术刀投身写作的故事,无不烂熟于胸。我佩服鲁迅的个性鲜明,坚持原则,特立独行,深为其激情与气节而拍手叫好。步入不惑之年,也曾试图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坎坷人生境遇。我发现,他那冷酷无情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虽然不常向人敞开,但透过他的一些书法作品,那丰富敏感的内心便袒露无遗留。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可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是言为心声,令人感动。
今日我又翻阅了文摘笔记,发现鲁迅曾录一首唐代诗人刘长卿名句《听弹琴》,亲笔书写赠送给日本友人增井经夫。条幅全文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增井先生雅属鲁迅。”诗中流露出引对方为知己的深情厚谊。我心不禁又为之一震。
唐代诗人刘长卿喜用琴声来传达出内心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知音难觅、同调稀少的浩叹。琴声呼唤知音,流水绕着青山,诗人世无知音的感慨,从古至今,引多少人低徊神伤,感叹人生际遇无常,何处是知音?我想,鲁迅先生录写这首诗与当时的心情有关。那段时间,鲁迅心情不好,所处的文坛环境,由于缺乏沟通,不那么和谐,身体也不好。
此条幅为鲁迅去世前一年(1935年)书写的汉语书法作品,是鲁迅生前赠给日本东洋史学者增井经夫的。增井的岳父是鲁迅的至交“雯求堂”书店老板田中情太郎。增井经夫的女儿古西旸子把这幅书法作品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一幅书法作品见证了一段历经几代人的友谊佳话,见证了日中人民友谊历史。书法作品捐赠仪式于2008年9月25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那天正好是鲁迅诞辰127周年(1881---2008)。辗转多年回归的这幅书法作品在我看来,表现更多的是鲁迅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真正的斗士,一个大爱无疆的思想家,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的最后呐喊。
读到这里,我又想起,我们这代人鲁迅的印象深刻,现代青少年人是否也喜欢鲁迅作品,欣赏鲁迅的为人与精神呢?据2009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喜欢鲁迅作品的学生是个别的,是中学生中的“精英电脑游戏的吸引力大于“社戏”,游乐园胜于“百草园”, 在这一点上,多数绍兴的孩子和其他地方的孩子区别不大。上海鲁迅中学高二小陈同学的感受同时印证了上述老师和学者的两种不同看法。他对记者说:“我们班有三四个同学感兴趣,我不感兴趣。您问对鲁迅的印象吗?他小时候天真、调皮,还能让我有亲切感;长大后对社会人、事的批判,我就不怎么感兴趣了。不过还是希望教材里有,可以帮我们在看待社会时,多一些独立思考。”这些天真但又相互矛盾的看法,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下中学阶段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思想状态——希望能用自己的视角关注社会,但还不善于沉下心来,思考怎样从不同时代的先贤那里,学习独立思考的原则和智慧。
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爱憎分明、不畏权贵、关心他人的精神格调真的没人弹了吗?我不禁陷入沉思。
-全文完-
▷ 进入南水北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