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乔花期待的眼神中,出现了一个骑马飞奔而来的身影,镜头很模糊,我们看不清骑马人,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她爱的青龙,尽管青龙已经壮烈战死。电影《锦衣卫》就结束在这样的画面定格中。灯亮了,观众们纷纷起立,喧哗着,离开放映厅。而此时,萨顶顶优美的歌声刚刚响起。虽然我不能确定这首歌的歌词,但我知道她是在歌唱青龙与乔花的感情,很好听。只是屏幕上出现的是观众不感兴趣的演职员表,只是大家几乎都已离席。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听着,有些落寞。
这样的情景已经出现过多次了。远的是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结尾处,周杰伦的《菊花台》悠悠而起,如夜莺一般婉转悦耳,但人们纷纷而去。近的是《孔子》结束时,王菲那一曲古典而华美的《幽兰操》宛如从天上而来,那么空灵动听,不想依然留不住观众的脚步。天王也罢,天后也好,看来都是一样的结果。我问一起而来的朋友:为什么不听听这首歌呢?他说:人家都走了,你瓜兮兮地坐在那里,好笑人。再说了,你要听歌,可以回家上网或者买碟子来听嘛。
这就是原因。相信很多人大约都有这样的想法。
然而,我还是心有不甘。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部电影的完成,它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的共同努力。以前我们只看演员,冲着这个演员而去看这部电影,所以演员成了大明星,成了最风光的人。后来导演的地位渐渐提高,我们知道了第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导演,到现在,诚如陈可辛所说:大陆的观众似乎是冲着导演而看电影的。于是,吴宇森,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的名字是如雷贯耳。相比而言,编剧的地位就低多了,更不要说化妆,音乐,道具,烟火,摄影,布景,灯光等了。也许你干了一辈子,哪怕你完成了100部影片的制作,都不会有人知道你是谁。台前幕后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电影的主题曲,插曲在上世纪很多年代都非常有影响力。甚至多年后,我们不记得电影讲了什么,是谁演的,但我们记得那首歌。比如《妹妹找哥泪花流》《知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而今,这一方面仍然很重要。尤其是一部商业大片,它都拥有相当大的音乐制作团队,而歌曲的演唱者也是非常有水平的人。比如张靓颖,尽管她是超女出身,但不得不承认她的演唱水平很高,于是冯小刚这样的大导演都请她唱《夜宴》的主题曲。只是她的歌声并没有出现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也是在电影结束后。《集结号》和《风声》则更离谱,杨坤和陈楚生的演唱居然根本就没有。我想片方一定是想单曲发行歌手的歌曲,考虑到销量的问题,于是采取了这样的“屏蔽”的做法。可是一首歌,一首本就是为该电影而创作的歌曲,为什么不能让看电影的观众完整听一听呢?
倘若我是王菲,我在看《孔子》。白发的孔子面对青山,静静离开了人世。好,观众们立马走人,哪管我还在唱歌呢?那么,我一定不太舒坦。是我唱得太难听了吗?也许只是那么几分钟的时间而已,大家为什么不可以等等呢?等演职员表结束,等歌声结束再离开,是不是对演唱者和幕后工作者都是一种尊重呢?记得《十月围城》的结尾处是孙中山先生悲怆的眼神。那眼睛里满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兼济天下的胸襟,是对牺牲了的仁人义士的感恩和哀悼。多么感人的眼神啊!导演以这样的方式为影片画上句号,实际上是意味深长的,让人回味无穷。可惜你绝对来不及去慢慢体会的,因为大家起立了,走了。电影散场了,落幕了,似乎一切都该结束了。
世上有很多东西都不是一张幕布拉拢后就能结束得了的,多一点点时间聆听与思考,你可能会让别人不那么落寞。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