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红楼梦》竟是抄来的绿染蝶衣

发表于-2010年02月06日 凌晨0:51评论-3条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它的作者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八十年前,胡适先生考证出,此书的作者为曹雪芹,这一说法为大多数人所接收,但有关的异议一直没有息止过。至今,关于书的作者,已有十多种说法,比如吴梅村、明太子等,但一直缺乏有力的证据。近年,又有一位红学家土默热,提出红楼一书作者,实为清初大戏剧家洪升。这些说法,笔者都不大赞同。不过却坚信一点,《红楼梦》作者,绝非满清的包衣奴才曹雪芹。

其实,凡是诸过《红楼梦》一书的人,都会发现,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段话,大致交待了《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先是有一块石头,投胎到凡间,化身宝玉,经历了一段情缘,后来回到仙界,将自己的传奇故事记录下来,再由一个道士带到凡间,先后经过数人修改,方才成书。

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但它却透露了这样一个真相,曹雪芹并非书的原作者,他充其量也就是众多修书人中的一个。

比曹雪芹稍晚一点的高鹗,一向被认为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然而,他也弄不清书的原作者是谁,故而在书的序言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高鹗也只说曹雪芹删改过这书,并未言明曹雪芹就是作者。

二、在《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过去一向被认为是曹雪芹的手笔,但近年许多人研究发现,这些诗词,大多是明末爱国文人的作品。

比如书中对贾元春的判词中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这首诗,抄自明末爱国诗人夏完淳的一首诗,原作是:“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

再举一个例子,《红楼梦》姐妹们的菊花诗,也并非是《红楼梦》作者原创。而是从别处抄来。南明时期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大家当不陌生。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 “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 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 “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杨龙友的诗,在《红楼梦》中,却变成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的诗!看,诗才那么出类拔萃的潇湘妃子,居然拿着杨龙友的诗冒充自己的作品!

更可笑的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出处,也是袭用南明诗人的句子。柳如是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同居期间,曾写下一首记叙二人幸福感觉的诗,题目是《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我一个人早早起身(她还在甜蜜的梦乡),看见小溪的春水越过小桥流向东方,发现昨天夜里千万树桃花怒放,我们就像睡在桃花丛中一样。陈子龙的诗表达了陈柳二人同居的幸福感受。诗中出现的“红楼梦”三个字,正是《红楼梦》书名的直接出处。

更要命的是,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

举上面这些例子,并非想指责曹雪芹抄袭,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该书的作者,一定是明末清初的汉人,而且有很强的爱国思想,才会大量引用明朝人的诗词,尤其是爱国诗人的诗。而且,更用宝黛等人来影射爱国歌女柳如是。而曹雪芹呢,其家本是满清的包衣奴才,世代高官厚禄,和清朝统治者并无深仇大恨。而且他所处的时代,和明末已隔一百多年,也不会知道秦淮八艳的故事,更不会对明朝亡国报有那么多的留恋和痛楚。

三、该书中所隐含的反清复明的思想,也是身为满清旗人的曹雪芹所不具备的。虽然反清复明一说,至今仍存争议,但书中所流露出的对明朝的留恋和思念,却是不争的事实。

书中第二十七回,说前一天是五月初三,结果第二天黛玉葬花,时间又变成了四月二十六。这个,一直让人费解。有人考证后发现,这两个日子,是历史上两个让人毛骨耸然的日子。一个是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城的日子,另一个,是满清攻占江南,开始扬州大屠杀的日子。所谓的黛玉泣残红,实际上是作者在悼念灭亡的明王朝。

上面曾说过,曹家乃满清的包衣奴才,曾随清军入关,锦衣玉食,富贵一百多年。生活在这样人家的曹雪芹,怎么会对满清政府有任何怨恨,写出反清复明的小说?

以上所说,仅为个人观点。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绿染蝶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半斤推荐:半斤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做为中国文坛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红楼梦》到底是何人所著民间一直众说纷纭。文章从时间,诗词,人物造型等诸多方面着手判断,对《红楼梦》作者的身份提出了大胆质疑,颇具见的。

文章评论共[3]个
梅影无痕-评论

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at:2010年02月06日 下午4:54

梅影无痕-回复也可能《红楼梦》如《诗经》一样,非一人所创作。 at:2010年02月06日 下午4:56

田梦阳-评论

很有见解,欣赏美文at:2010年03月04日 中午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