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不少朋友看完俺的诗歌后说,我不喜欢你的诗歌,老是灰色调子,读来半天难受。清风不以为然,仍我行我素。后来俺不幸被拐去当诗歌编辑,才发现文学网站投来的诗歌,从内容上来说多是纠缠于自己情感的小圈圈里死去活来不能自拔;从形式上来说,多是自由到松散,随意到似诗非诗;从质量上来看,少了古来有之的意境与含蓄,多是直白到苍白的抒情和陈词滥调。
这类诗歌每天都要看几十首,后来看得俺头昏眼花四肢麻木呕吐不止。我才终于明白朋友当初为什么不愿总看俺的诗歌了。后来和朋友聊天,朋友问,你觉得写东西首先要注意什么?我回答说,不要一味儿的表达自我,还要兼顾读者的感受。
最近研读朱光潜的《谈文学》才恍悟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朱老的文章见解深刻,论述全面,虽是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光景,但是真理不灭,风采依旧。俺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再简要论述一番。
朱老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分为四类:自言自语、仰视、平视与俯视。
自言自语就是作者想写啥写啥,读者爱怎么感受怎么感受。当初俺就是这样子的,只顾自己抒发自己的悲情与不满,发泄完了,自己爽了,读者老爷看完之后难受得肚子疼。这样终归是不好的。既然拿出来让大家看了,多少都要照顾一下读者的感受嘛。从另一方面说呢,这样的作者也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成就。因为他不会受外界的干扰,“我思故我在”,我写我心。
仰视。和“顾客是上帝”一样,写作成了作者为读者服务的方式。前两天清风写了一篇杂文《网络文学之低级趣味》。那些作者多数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去创作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名利。我的一个朋友写文不错,最终还是放弃了纯文学的创作,投身于更能赚钱的“网络小说”。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纯文学作者的待遇问题。因为国内大环境以及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诸多作者的待遇得不到保障,丢下斯文,投身低俗似乎在所难免。清风若是靠文字吃饭的话,也早投身去写能让人“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网络小说了,就不在这大侃特侃了。
平视。这种态度往往是真诚的平等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文会友”。作者把读者当作朋友当作倾诉的对象当作知己,去抒发自己的感受,去描写自己的经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为的是寻到心灵的共鸣和感情的共振。李敖写文,常自问自答。开始俺觉得这样写非常邋遢,拖泥带水。后来仔细体悟,才发现这样写好像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些问题仿佛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发问的,然后以作者的身份去作答。同时,李敖先生又比一般读者高明些,我们在读他的文章时不仅感受到亲切,更能受到启发。最近清风研究柏杨老爷子的文章,柏老动辄在文章曰“读者老爷这样,读者老爷那样”,分明是与读者在聊天在交流思想。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杜甫、白居易等人平实的文风,皆是因为有这样良好正确的心态,才深受大家的喜爱。“尚友古人”,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俯视。上次俺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最讨厌那些装成熟的人,说起来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很多作者也是这样,自觉高人一筹,板起面孔训人。虽然文章自身也有教化的功用,但是没有必要以过来人自居倚老卖老,对读者进行家长式的教育。我想读者诸君对这等作者都不怎么感冒。
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自然不能偏废其一,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作者,伟大的作者亦是需要有读者去欣赏。受时代流行的影响,作者也会有所重视。汉代典丽的辞赋,六朝清新的骈俪文,唐宋时期平正通达的古文,包括现代的流行小说等等,无不是受读者的影响。西方,爱听英雄故事,才有了荷马史诗和中世纪传奇;爱看戏,才有了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后朝的戏剧。古今中外,莫过于此。文艺作品的体裁和风格的倾向,都是受到读者的影响。但是一味儿的去迎合读者也难成就伟大的文艺作品,好的风气是读者与作者共同营造的结果。
-全文完-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