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隅 四 月 一
谷雨时节的星期六下午,细雨纷纷,让小镇平添几许怀古幽思。二点半,福建省楹联学会会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陈健教授在晋江安海西隅小学举办学术讲座。我弃车安步,撑伞漫行在成功大道,一路向西,优哉游哉。
到了朱祠附近,留意着难辨的路途,穿过寻常巷陌,九曲八弯,终于沿着上帝宫而下的巷子,随着风雨飘入西隅小学。跑上礼堂,签到之后,几个熟悉的面孔微笑与我打招呼。原来参加讲座的为数不多的老师中竟有好几个相识的故旧新朋。我恍然大悟,二十年没来过西隅了,真是旧面貌换新颜,物是人非。心里不禁轻吟:“菁菁依旧在,只是旧颜改。霄晖姗姗到,小榕展风采。”
我们进入“诗文室”,与一位年近古稀的诗联爱好者、老校长探讨了两首七律诗,一首是咏茶的,一首是颂海军的,意境高远,难得。开课了,大家静静地聆听“三坊七巷”,探寻楹联古韵今词。陈健从福州的名胜古迹“三坊七巷”讲起,细谈如何写好应征的对联。虽然他的福州腔的普通话听起来有点吃力,但凭着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爱好,凭着一点历史积淀和多年熏陶的文学素养,还是从中受益非浅,领悟了对联的真谛:诗的意境,词的精致,散文的风骨。陈老师知识渊博、文学修养深厚,积极传承文化,令人钦佩,其呼吁人们重视历史,不要一味依赖网络文化的忧患意识,更让我深为动情、沉思。
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瞻仰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水师学堂,缅怀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志士林则徐、刘步蟾、林觉民、冰心等,又黯然神伤安海历史文化、教育发展。朱祠(石井书院)、陈清机、石狮巷45号……多次在笔下出现。忽然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闪现,挥之不去,那便是安海名人许书亮。观礼大厅正中的重修碑记,就记载了许书亮一家三代办学的简要校史。
我忙里偷闲,借机浏览西隅的全貌。西隅小学真小啊。占地才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一座教学楼,一个小操场,三面围墙,后墙当壁。一礼堂(诗文室),一大厅,一宣传橱窗,一旗台,三点一线。小得简洁明快,清静幽雅。这放在安海任何一个校区,都只算是区区一隅。然而,静默间,你会慢慢发现,西隅小学真大啊。气度恢宏,豪气干云;藏龙卧虎,名人辈出。办学者许书亮,执教者许经明,就学者许集美、高景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小天地,大乾坤。近年来西隅的变化更大了,不但在濒临倒闭时起死回生,还在站稳脚跟后风生水起,购旧厝地准备扩建校园,令人刮目相看。看着宣传橱窗里容光焕发的老师们的照片,心里油然而生一丝敬意:“西地而教,淡泊有为抚今弦;隅居治学,孜然无悔弘古韵。”
再入诗文室,讲座已近尾声,大家依然兴趣未减。最难能可贵的是西隅的二十来个学生,几个钟头过后,竟然还规矩地端坐着,记着,听着。讲座终于在安平诗社社长的总结中结束了,金井毓英中心小学的老师还向大家赠送诗联刊,与我校老师交换通讯地址。这与同天安海教育办在新艺皮革举办的另一活动相比,自然差多了。顿生感慨:时尚与传统该如何融合?谁来担当引领时尚、继承传统的责任?单靠一些爱好者显然是不够的,单靠温总理的“莫道今年春色迟,明年春色倍还人”也是不够的。
看着大家纷纷离开“诗文室”,我抓紧时间浏览墙上的百年校庆图片,瞻仰先辈的高风亮节。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详细地介绍西隅小学从1908年创办至2008年的百年沧桑,具体展现许诗文、许书亮、许显龙一家三代办学精神及其他安海仁人志士联合办学的坚强决心,也展示许经明、许集美一家支持办学发展教育的永恒情怀,更是一部安海百年历史的缩影。“谁堪受辱,诗文百年肇西隅;吾志经营,书亮春秋源东林。”(据载,许书亮祖籍派出晋江瑶林;据一些老人口传许诗文出生地为安海后林)也许我浅薄无知,不能从中窥视一些历史的风云变幻人情世故的炎凉冷热,但我仿佛看到了不屈的灵魂,永不服输的斗志,有容乃大的胸襟。这不正是催人奋进、改变历史的海西文化吗?
倘徉间,已近黄昏,雨霏霏。出大门,沿龙源境,转上帝宫往北,经大巷、周厝巷等到朱祠,本该往成功路直走,但意犹未尽,于是又折回通天巷往南,经西河境、石狮巷45号陈清机故居,46号林园小筑、五房崎,折回施厝巷,转中山南路回下墟巷。漫步其中,巷中有庴,庴中有巷,曲径通幽,错落有致。许多古厝破落,小巷狭窄,居然养育许多名动一方的人物,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令人无限遐想。许多人说晋江之大,唯青阳、安海、东石文化底蕴深厚;但我觉得池店、罗山、陈埭也不错,相比来说,安海要好点。看:古镇古街古巷古校古室古韵古联古诗文,旧山旧水旧地旧境旧宫旧友旧同学,新区新街新路新楼新堂新人新教新生代。西 隅 四 月 一,真是不虚此行。
-全文完-
▷ 进入南水北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