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要重视营造文化氛围霞中子

发表于-2010年02月02日 凌晨1:22评论-2条

在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的现代生活里,人们逐步追求另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文化。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如果听到别人说他“没文化”,那是相当的不悦和恼羞的。可见“文化”二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占有相当重的份量,这与四五十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那么,什么叫做“文化”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层次和个人的素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自觉地注重文化生活的享受。近些年来人们已从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为最高享受潜移默化的倾向于文化氛围的享受。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地方,人们越是要去,如西安、北京、洛阳、南京等等;若是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兼佳的地方,人们更是要去,如苏州、杭州、桂林、昆明等等。

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圣地,除了它的风光旖丽之外,还有它历史文化因素。人们饱览美丽风光之余,更对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历史故事予以深切的怀念,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便唤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使得人们流连忘返。

文革以前,杭州西湖边有上百座古墓,在那里长眠的都是知名古人或历史名人,那就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一。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把那些古墓迁走殆尽,如今只剩下武松、岳飞、苏小小、秋瑾等几座,廖若晨星。这是一种破坏,这是一种损失。如果那些古墓留了下来,相信更会激起国人游览西湖的兴趣,更会增加不为观景而为考古、怀旧、瞻仰而来的那部分人。旅游的人们在饱览西湖风景之余,再观瞻一下古墓,其心得和感受不是更丰富了吗?

虽说人们的喜好不同、品味不同、审美观念不同,但是追求文化享受的意念是共有的。怀古怀旧、回思以往,可以说是人的共性。

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过去,任何地方都不愿意割断历史,这就自然形成文化的传承。所以说,任何地方都会有它的文化。关键是人们重不重视它,去不去挖掘、营造、积累、宣传它。有人说“没有历史就没有国家;没有文化就没有国家。”这句话并不过份。同理,对于一个地方来说,道理是一样的。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的地域各有特色、各有长短。文化氛围的形成,要靠人们去挖掘、营造、积累和宣传。

广西南宁市,“有半城绿树半城楼”之说,环境优美,空所清新,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治安良好,安定合谐,市民心态宽容,另上交通便捷,现代化气息浓厚,是座美丽的城市。但是,她最缺乏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她比桂林市知名度小的主要原因。桂林市有“靖江王府”,有“靖江王陵”,还有那么多的古代文人骚客留下笔迹的碑刻和传说故事,这就有了浓厚的文化气氛。因此博得了更多的全球游客的青睐。

广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了解,广西成为全国山水自然景观旅游大省的理念逐步形成。广西人更要意识到挖掘、宣传、营造和积累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营造文化氛围,并不是乱搞一气、无中生有、瞎编乱造,因为那样做一是自欺欺人,二是群众不支持,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营造文化氛围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营造文化氛围有很多文章可做,而且做起来也不很困难。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路:

一、地名标志。广西广大乡村一般都不注重地名标志。一个乡有很多村,一个村有很多“弄”和自然屯,一个屯又有很多地点。这些村、屯、“弄”和地点,自古以来都是有名称的,当地人没有置疑这些名称的,甚至千百年来这些名称一直是不变的。这也是一种文化资源,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应该把它加以固化加以积累。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乡村都不注重给这些村、屯、地点标志名称。在21世纪信息化的今天,标志识别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了,难道还要等闲视之?讲究一点的,可以在村口起个牌楼,牌楼上将村名大书其上,看起来也能长长村民的志气,显示村民的光彩。如果不想那么排场,就砖头垒个碑,碑上书写村名也好。再不想那么浪费,就在村口的山石上、建筑物上直接刻写也行,这并不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这样做起来,本地人看了没有觉得不顺眼的,外地人看起来多少有些亲切感和尊重情怀。

二、山河标志。广西广大乡村有很多山,有很多河。这些山河自古以来都是有名称的,当地人对这些山河名称从来也没有争议和置疑过,甚至千百年来这些名称是一直不变的。应该在它们显著的位署立碑刻名,给它们以“身份”, 给它们以“灵魂”。每当有人经过看见它们的名字时,心中必然涌起一股真挚的热情来。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乡村间有不少山水自古以来就没有名字,让它们无声无息地在那里陪伴了我们千年万代,我们对得起他们吗?我们难道连给它们起个名的心思和能力都没有吗?我们愧对养育我们的山川了。这是21世纪,我们应该通过村民公议,给那些无名的山川起名字,并勒石以传后,以彰显我们的文明,以示我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三、关卡标志。广西广大乡村有很多关卡,这些关卡见证过历史的战事,有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的还承载着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是这些关卡环抱着乡民的家园,保护着乡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不要忘记它们的“功劳”和“恩情”。我们怀着敬重和感恩的心情,给它们立个碑刻个名,给它们以“荣誉”, 给它们以“尊重”,这难道是过份的和不应该的吗?

四、名屋标志。广西广大乡村出过不少名人,如今他们的旧屋尚在。这些名人常被当地人引以为荣,他们为家乡的生计和发展有过贡献。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更没有理由埋没他们。不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还是从激励后人的角度看,都应标志他们的旧屋。不过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级别、知名度和影响力上要恰如其分,不可拔高、不要降低、注意分寸。“某某故居”、“某某旧居”之称,一般用于国家名人,一般的乡村名人就不宜这样标志了,可用“某某老屋”、“某某老宅”之类就行了。这决不是为某个人树碑立传,而是营造文化氛围的需要。

五、保护乡村文物古迹。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文物古迹,自然有国家财政拨款加以保护,这不在话下。然而乡村的文物古迹,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几乎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多年来任其破坏消失,这是文化资源的浪费。我们为长远发展计,为营造文化氛围计,抢救和保护乡村文物古迹,是明智之举。必要时乡村也可以自行筹款,建立小型的乡村博物馆,这对营造文化氛围会更加有效。文物古迹的多少和完好程度,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份量。

六、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少的,例如本地语言、本地风俗、本地生产工艺、本地戏剧杂技、本地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等。在中西文化交融、信息爆炸的今天,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易灭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有保护它的意义,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不让它灭绝。我们要借助音像和文字载体,对这些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以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在物质生活已经基本满足之后,就应该“玩”文化,而且要“玩”得档次高一些,这对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半斤推荐:半斤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不能单依靠其自身的历史底蕴自然发酵,还需要政府投入物力关怀,因地制宜,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作者就广西实际情况,提供的几点营造文化氛围中肯建议,值得采纳与借鉴。

文章评论共[2]个
半斤-评论

原来与朋友是老乡,我是柳州的,问好!at:2010年02月02日 早上9:23

霞中子-回复老乡,你好啊!多谢你支持我的观点。问好! at:2010年02月02日 早上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