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听着吕思清的〈梁祝〉,心境压抑的厉害,想流泪却觉得无助之极,不知道该抓住什么,也许人在音乐中的绝望就是这个样子。与盛中国和西绮崇子的演奏比较起来,吕思清的年轻赋予了〈梁祝〉更激烈的情感碰撞,对比更强烈。让人更觉得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每一次听到英台抗婚失败后,与山泊在楼台相会的那个乐段,都会如咽在喉?心脏无法承受绝望的分别!大提琴悲恸的倾听,小提琴凄然的诉说……会突然想到〈飘〉中瑞特幡然远去的身影;会突然想起〈荆棘鸟〉里梅吉那个无奈的微笑……中间无可细说的,不是不想说,而是无法诉说??纵有千言,也化做了心底深深的一声叹息……情感的故事走了千年,可还是在这样悲戚的旋律中垂幕……
"梁祝"的作者叫陈刚、何占豪,当时完成这篇作品的时候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根据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截取了其中“结拜??抗婚??投坟”的片段,采用了越剧的一些音乐元素,写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所谓协奏曲,简单的理解就是以某个乐器为主奏,其他乐器辅助完成一部作品的这样一种演奏曲式)。在乐曲的开始,长笛的独奏描绘了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小提琴演奏爱情主题。及至后来的“十八相送”中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缠绵对答,在“英台抗婚”中小提琴与管弦乐器的相互对抗,以及“楼台会”的相互倾诉和“英台投坟”的锣鼓齐鸣等等。都是通过乐器来丰富衬托音乐作品本身的色彩和情感。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方式,来给人们讲诉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音乐很抽象,它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要把它转化成画面和文字,需要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感悟能力??但是音乐描绘的形象是生动而具体的。因此同一个乐曲,受文化教育和环境熏陶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好象人家说“一百个人心理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演奏家们在理解和把握乐曲上,因为各有各的长短,在加之演奏风格不同,或温婉或含蓄或沉稳或奔放,所以各有千秋。对于〈梁祝〉来说,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更喜欢吕思清演奏的,毕竟他的年轻,能让我有大起大落的感觉!
不管怎么样,〈梁祝〉的价值和魅力是不可抵挡的,确实无愧于20世纪华人经典乐曲之一!
------------------------------------------------------------------------------------------------------------------------------------------------------------------------------------------------------
-全文完-
▷ 进入mws007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