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等等原因,老年人,尤其是单身老人回到家,往往是独守空房,老年人因“空巢”而越来越容易受到孤独的侵扰。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甚至绝望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老年空巢孤独症”。
风笑天在2009年第1期《社会科学》上说,依据有关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期的比例为35%~40%。独生子女上大学是造成父母进入空巢期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子女结婚。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期时的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此外,非独生子女父母也面临进入空巢期的问题,只是进入空巢期的平均年龄在51岁左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症”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所特有的了,很多中年人也开始受其的影响。据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婚姻家庭问题专家陈晓敏介绍,按照城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70岁来算,“空巢期”一般为15年。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但是,“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使这些新的“空巢”家庭成员平均年龄降至45岁到47岁之间。他们要在经历超过10年的“空巢期”后才进入老年生活阶段,这就使他们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5年以上。“随着家庭结构不断向‘三口之家’的模式发展,‘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晓敏说。
有调查显示,与“空巢老人”的被动形成不同,“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主动选择。家长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会鼓励孩子“离巢”。这些家长既要给予子女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又要面对因孩子不在身边造成的孤独感。他们面临的种种困惑和心态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
孩子如果有条件“离巢”,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父母这样做,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留学专家李冬梅女士表示,国外学校占有优质教育的优势,教学理念更易拓展留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每年高考后,相当部分考生放弃国内升学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学,中学生出国留学已成潮流。她说:“我们每年送出去的几百个孩子在国内时绝对不比同龄人的自理能力出色,可是出国一段时间以后,比如寒暑假回来的时候,这些孩子就让我们刮目相看了。变得懂礼貌了,更加尊重旁人的意见和感受,有些原来较为腼腆的孩子也主动跟人打交道了。眼见这些变化是很让人欣慰的。”
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中年空巢家庭”增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源于“留学潮”的不断升温。据资料显示,近10年来,海外留学人数已达46万人,留学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据广州出国留学服务中介的不完全统计,出国留学的群体中,中学生占比例接近40%,其中,赴美留学生中,中学生所占比例更超过70%,另外,赴韩留学生中中学生占40%,赴法留学生中同类比例是35%-40%。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申请留学至几大热门国家的中学生增长率达15%,整体年龄从20岁降到16-18岁,90后独生子女的“出国留学热”是产生“空巢家庭”中年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外出就业人口增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异地求职,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流向城市,都使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面临“空巢生活”。有专家预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改善以及人们观念改变,“空巢家庭”将在今后10年里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比例可达80%。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因人际关系基本反应倾向不同,不同的人会表现为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正是不同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对于产生孤独感的中年和老年人,还要在营造良好的生活情景上入手。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玲在接受《留学生》杂志采访时说:“空巢父母”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利用“空巢”的悠闲和清静,培养业余爱好,广交朋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借以战胜孤寂和不安。对于空巢的老年人,孙玲还建议要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生活情境中去,就容易摆脱孤独感。同时,儿女虽然不在身边,但是还可以多和子女联系,增进彼此的感情,相互了解和理解。当然,钱是赚不完的,作为儿女的,有机会还是要常回家看看。诚如陈红在歌中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全文完-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